中国企业集体“跑路”,背后的深层原因曝光,印度真该好好反思了

文 | 人文社

| 人文社

«——【引言】——»

曾几何时,印度被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了无数中国企业前赴后继地涌入。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悄悄撤离印度,转而将生产线搬到东南亚。

印度政府一再喊出“欢迎外资”的口号,难道这些巨头真的是因为看不见的“门槛”而离开?

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印度制造业的“盛宴”与中国企业的迅速布局

回顾十年前,印度政府提出的“印度制造”政策曾一度让全球企业兴奋不已,尤其是我国企业。

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庞大,消费者数量惊人,这些都成了印度吸引外资的“硬实力”。

小米、vivo、OPPO等品牌,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迅速在印度建立起了生产基地,并且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

那时候,我国品牌在印度的风头无两,短短几年时间,市场占有率一路飙升至70%以上,印度的手机市场几乎被我国品牌占领。

印度的制造业似乎有着无限的潜力,尤其是当时的中国企业,因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大,纷纷寻找新兴市场。

而印度,无疑成了一个理想的选择。

在诺伊达、钦奈等地,富士康等企业投资数十亿美元,启动了大规模的生产线。

所有迹象都指向:印度将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中心。

政治局势变动:中印关系带来的风暴

然而,随着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的爆发,印度政府的态度迅速发生了改变。

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水涨船高。

在这种情势下,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针对我国企业的措施,从封禁我国App到收紧外资政策,再到加大对我国企业的税务审查,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来自印度政府的“冷遇”。

其中,小米被冻结555亿卢比账户的事件、vivo高层被拘留、OPPO突如其来的关税补缴等,都使我国企业在印度的运营变得极其困难。

这其中最为严重的,不仅仅是我国企业被直接“刁难”,而是印度政府开始在一系列规定和规则上采取模糊的态度,利用不确定性来对外资企业施压。

特别是在税务审查上,企业即使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也很难避免被“罚款”,而印度的执法部门,几乎随时可以根据法律条文的“不同解读”,对企业进行巨额罚款。

“罚款经济”:印度对外资的“掠夺式”政策

不可忽视的是,印度税务部门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具“商业智慧”的模式:通过税务稽查和罚款,迅速获得财政收入。

比如,小米和vivo等公司不仅面临着账目检查,甚至有时会因为“疑似逃税”被追缴数亿美元的税款。

这种“罚款经济”模式,显然让外资企业感到极大的压力。

过去,外资在印度的运营曾得到政策支持,但如今的印度,似乎正走向一个更加“狡猾”的方向:一方面向外资发出“欢迎”的信号,另一方面却又通过模糊的法规和规则,令外资企业处于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中。

印度的财政赤字问题,让政府对于外资“罚款”成为了常态。

自从2020年修改《外汇管理法》后,印度对外国企业的罚款累计高达23亿美元,占其全国税收的1%。

这种短期内见效的做法,虽然为印度政府填补了财政缺口,但却让外资企业对于印度市场的信心产生了巨大裂痕。

更糟糕的是,印度的一些企业,甚至在收取罚款后,并没有为外资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这让很多企业纷纷选择退出。

中国企业的战略调整:东南亚成新宠

随着印度的政策持续不确定,我国企业开始寻找更为稳妥的替代市场。

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更为稳定的营商环境,迅速吸引了我国企业的目光。

小米和OPPO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而vivo则在印尼建立了全产业链的生产基地。

事实上,vivo在印尼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2%,而在印度的销量却远远无法与之匹敌。

东南亚各国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外资更多的支持,还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相比之下,印度的生产环境则显得十分不稳定,尤其是电力供应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高端制造业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在吸引外资时,始终未能解决其劳动力市场的固有问题。

印度的工人培训效率低,生产线无法迅速达到我国和东南亚水平,这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在生产成本上付出更多。

印度的“制造业梦”与东南亚的崛起

尽管印度一再宣称其“手机本地组装率99%”,但这项数据背后,依然存在着大量需要从我国进口的关键组件——如显示屏、摄像头、电池和芯片等。

印度的手机产业链虽然在某些环节有所发展,但整体仍远远落后于我国。

而东南亚国家在这些核心环节上,早已经超越了印度。

与印度相比,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供应链更为成熟,生产效率也更高。

这些国家不仅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还在生产设施和劳动力培训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vivo在印尼设立的生产基地,就充分展现了本地化的成功:96%的员工都是印尼人,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印度。

而印度,依旧在推行英语系统,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适配,导致销量无法与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份额相抗衡。

莫迪的困境:政策调整与制造业的低迷

面对外资的撤离和印度制造业的低迷,莫迪政府不得不尝试一系列“救火”措施,如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增加生产激励计划,试图吸引更多外资。

然而,尽管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补贴和政策改革,印度的制造业却依然难以摆脱困境。

PLI计划实施四年,效果不佳,只有不到8%的补贴发放给了企业,政府承诺的目标远未达成。

此外,印度在解决劳工法问题上也屡屡失败,解雇员工的难度较大,工会的阻力也让很多企业感到束缚。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经过半年培训,工人的效率仅为我国工厂的六成,这样的生产效率,自然难以与其他国家竞争。

结语:莫迪的“制造业奇迹”难以复制

印度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按理说,应当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竞争者。

但是面对复杂的政策环境、不稳定的税务审查和日益严峻的基础设施问题,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显得步履维艰。

我国企业的“集体跑路”只是开始,印度如果无法真正改变其营商环境,未来的挑战将愈加严重。

莫迪政府虽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缺乏实际的可执行性,且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只有当印度能够在稳定政策、改进基础设施、提升劳动力效率等方面做出真正的改变,才能恢复外资的信心,并推动其制造业真正走向繁荣。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印度政府又下黑手:以“逃税”为由突击搜查多家中企,涉及OPPO和小米

澎湃新闻——小米回应被印度财政部追缴税款:价格认定有分歧,坚持合法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财经   印度   中国企业   集体   原因   政府   制造业   企业   我国   印尼   外资   政策   东南亚   小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