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全球"双冠王"高桥!2小时车程变2分钟,外媒直摇头:不信


中国基建一出手,又是一个世界第一的新纪录!


位于贵州的花江峡谷大桥,预计今年国庆左右,就可以正式通车运营。



这座再次刷新世界最高和世界最长纪录的新桥,也将中国基建带入全新格局之上。


这个世界第一的桥有多夸张呢?


就这么说吧,200多层楼那么高,32个足球场长的巨型建筑,如今已经稳稳地扎在了峡谷之中,只等后续收尾完成,就能畅行通车了。


原本2个小时左右的盘山路,仅需2分钟就能轻松通过。


而这样的大工程,对于世界第一强的中国基建来说,只花费了3.5年。这个超级工程,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0年,国家给贵州布置了一道“开卷考试”——成为全国交通建设的示范生。


要知道在贵州,除去那126万个大小山头外,仅有8%是平原。


而这还不是最难的,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表面与寻常无异的土地,内里却是孔洞众多的奶酪状,号称“地球癌症”的土地内里,简直就是基建的克星。



这一锹下去,地下不是溶洞就是暗河,根本没有坚固的支撑点,而这样的地底环境,在贵州境内有61.9%的土地都是如此。


更严重的是贵州所处的高海拔地区,在群山峻岭间还有独特的峡谷强风,同样为基建带来很大困难。


不过,对于骨子里就不服输的中国人来说,一切困难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21世纪起,中国基建就开始不断升级基建实力,从火箭抛索技术到钢横梁吊装场景,再到攻克溶洞群的超深群桩基施工,贵州建桥的技术,已攻克了许多难题,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


2022年1月18日,花江峡谷特大桥建造工程正式启动。


但在花江峡谷特大桥修建之时,所处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贞丰县交界处,还是集合了贵州省境内,全部恶劣条件。


此处峡谷深切千米,最高落差为720米,长度绵延8000米,上宽下窄的U形凹陷,远远看去如同一道巨型深疤,因此这里也被大家称为“地球裂缝”。


近乎垂直的峡谷崖壁,和峡谷内12级强风,都加剧了作业难度。


可即便如此困难的地狱开局,工程师们也设计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桥体采用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设计,主桥面长度为1420米,整体高度625米,并且在桥面设计了双向4条车道供往来车辆行驶。


悬索桥结构不仅搞定了跨度问题,还能防大风。


为了解决稳固性与安全性问题,在浇筑地基过程中,工程师们又在大桥地基内加入,自主设计的智能控温系统,以此防止混凝土产生高温裂缝。


而且这座大桥用的钢索可不一般,它就像给钢丝穿上了“防锈盔甲”,任凭风吹雨打几十年都不会生锈。


并且每根钢丝的拉力也都特别强,吊起200辆小轿车不成问题。


更厉害的是工程师在钢索里“藏”了会“把脉”的光纤,就像给大桥装了24小时体检仪,随时能发现哪里需要维修。



技术强,态度更严谨。


给花江峡谷特大桥“量身高”的,是中国自己的北斗毫米级导航。


一粒芝麻的大小是3毫米,而在北斗卫星领航下的大桥搭建,主缆误差仅有7毫米。



另外,在大桥施工工艺上,更是用起了最前沿的智能安装,而且是全球首创的AI视觉识别吊装。


在桥梁出厂前,工厂会为每节钢梁安装反光标记点,钢梁通过吊轨升至高空作业时,AI系统通过激光扫描标记点,自动调整对接新梁的角度。


假设接管口出现错位误差,AI系统也会自动报警,引导操作员手动调整接口距离。


有了AI的辅助,百吨重的钢梁即使是在600米的高空上,也犹如乐高积木般,实现完美闭合。



而在花江峡谷大桥修建所需的,新型科技的应用远不止于此。花江峡谷大桥主体内部,还嵌入了2万个传感器。


如此庞大的传感器军团,不仅可以实时地对桥体所承受的震动、腐蚀、风力等数据进行监测。


它们也相当于24小时在线的私人医生,全天候监测着大桥的身体健康。


不仅能及时保障桥体健康,大大延长桥体寿命,众多传感器也能对当地自然灾害,作出及时预警。


如今的花江峡谷大桥,早已不只是通路这一项功能,而是兼具文旅、休闲、预测于一体的多功能大桥。



说起来中国基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也得力于我们从古至今的千年累积。


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万里长城到京杭运河,在移山填海造桥这一块,中国人始终在跟大自然一直较劲。


以前我们靠人力,到了近代更是把科技与基建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超级工程,造福中国百姓。


全球首个在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铁路的国家,就是我们中国创造出来的。


当年西方专家信誓旦旦宣称“铁路绝不可能铺上世界屋脊”,中国工程师却用半个世纪将钢轨架到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



针对高海拔的冻土问题,工程师们为土地设计了空调热棒,来调节地表热胀冷缩,解决产生的铁轨断裂难题。


为了帮助地表散热,工程师们在地表垒起1.2米高的碎石路基;为了防止高原地区太阳直射,增加地底温度,就在路面上增设了遮阳篷为其降温。


就连藏羚羊的迁徙,工程师们都为其设计了专用通道,以此来保护青藏高原上的生态平衡。


2006年青藏铁全线通车,彻底解决了我们高原无铁路的历史难题。



对于有着超强建造天赋的中国人来说,咱们修得了路,就也能治得了水。


从规划到全面投产,历时26年建成的三峡大坝,实现了中国人治水的里程碑式飞跃。


巨龙般的三峡大坝,全长2.3公里,高度185米,工程之大,光是水泥混凝土用量,都能绕地球7圈。


而三峡大坝的蓄水量相当于2800个西湖,这样的吞吐量,将为受困于长江水患的居民,抵挡住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威胁。



不仅如此,三峡大坝实现全面投产,累计为我国减少超千亿水患损失。


再加上8500亿元的电费收益,航运、旅游等综合收益,三峡大坝带来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说是造福后世百年都不为过。


而港珠澳大桥的诞生,则是中国欲海工程的又一开端。


珠港澳大桥有世界级三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桥-岛-隧”三位一体超级交通集群的典范工程。



在这全长55公里的海陆大桥上,用到了中国自主研发454项专利技术,创新了63份施工标准,光是设备也自主开发了30多套,可以说是全自主研发建造的珠港澳大桥。


而且只用了短短的9年时间,珠港澳大桥就实现了全线通车。



逢山铺路,遇水搭桥。


可以说中国基建今天的成绩,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意志力与技术创新的千年延续。


上得了天,入得了海的中国基建,相信在不断地积累之下,势必创造出更多世界奇迹。


-END-


参考资料:

1.人民日报:《2小时路程缩短至2分钟!怎么做到的?》

2.观潮财经:《终填6年总经理空缺!“一正三副”组阁领航,国资控股85%下三峡人寿如何逆转累亏10亿困局?》

3.央视财经:《全球首个!这一标准,得到联合国推介!这张中国名片,超亮眼》

作者:裴不了

编辑:柳叶叨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科技   车程   中国   小时   全球   大桥   基建   峡谷   贵州   工程师   工程   钢梁   世界   地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