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主席曾在三个危急关头,做出关键决策,挽救了国家命运。
若无这三次果断抉择,可能早已四分五裂,沦为列强角力的棋子。这三次拯救的壮举究竟是什么?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当天就宣布美国军队进入战争,并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兴,却面临外敌入侵的严峻威胁。
"如果朝鲜半岛全部落入美国之手,美军将直接威胁我东北边境。"10月初,毛泽东在中南海紫光阁来回踱步,神情凝重。
当时国内形势十分复杂。刚刚结束内战的中国百业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军队正在整编。许多高级将领认为不宜对外用兵。
"我们刚打完内战,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落后,如何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抗衡?"国防部长彭德怀直言不讳。
"不出兵,敌人压到鸭绿江边,后患无穷。出兵,伤亡损失不可避免,还要面对美国的核威慑。"毛泽东深知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10月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唇亡齿寒,朝鲜若亡,我东北安全无法保障。现在不打,敌人压到家门口再打,只会付出更大代价。"毛泽东的话掷地有声。
10月19日凌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此时,朝鲜人民军已被联合国军压缩到鸭绿江边的小块区域,战况万分危急。
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迫使美军从鸭绿江边一直退到三八线附近。特别是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以劣势装备重创美军王牌部队第八集团军,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我们不但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还锻炼了我们的军队。"毛泽东在战争后期这样评价。
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曾扬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结果却遭遇惨败。麦克阿瑟建议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被杜鲁门拒绝并解除职务。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这场战争,中国以巨大牺牲换来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志愿军伤亡36万余人,其中阵亡包括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
"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并不可怕,是纸老虎。"毛泽东的这句话,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得到了验证。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是确保了东北边疆的安全,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和平环境。若没有这一决断,美军可能会长期占领朝鲜半岛,直接威胁中国东北安全,甚至支持"台独"势力,致使中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一突然举动,让毛泽东意识到苏联共产党内部的路线之争可能给中苏关系带来变数。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会有矛盾,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毛泽东对中央政治局同志说。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世界。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决定加快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步伐。
1958年6月,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联合舰队"的要求,遭到毛泽东坚决拒绝。
"我们绝不能把国防主权交给别人。"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
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核技术援助协议,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中苏关系开始公开恶化。
"苏联不给我们原子弹,我们自己造。"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显得异常冷静。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宣布,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带走大量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这一举动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造成了严重打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毛泽东召开中央会议,做出了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的重大决策。
"我们一定要搞出原子弹,哪怕是砸锅卖铁。"毛泽东的这一决策,体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科学家开始了自主研发原子弹的艰苦历程。当时中国经济困难,普通百姓的生活尚且难以保障,发展核武器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稀缺资源。
"宁可少吃几年饭,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毛泽东的这一决策虽然当时面临诸多质疑,却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奠定了基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这一消息传来,毛泽东难掩兴奋:"我们也有了!"
仅仅两年多后,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带有核弹头的导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核力量初步形成。
"现在,没有人敢小看我们了。"毛泽东如释重负。
正是在这段关键时期,苏联在中苏边境增兵至百万,中苏关系降至冰点。如果没有核武器的威慑,面对强大的苏联压力,中国可能会被迫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做出妥协,甚至面临分裂的危险。
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核武器发展道路,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确保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避免了中国在苏联强大军事压力下可能出现的分裂局面。
1966年,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一些国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看准时机,开始蠢蠢欲动,妄图趁乱分裂中国。
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分裂活动日益猖獗。特别是新疆地区,受苏联影响的"三股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1967年初,毛泽东接到情报,苏联正在策划"新疆独立运动",并与境内分裂势力相互勾结。
"决不能让新疆出事,那是我们的西大门。"毛泽东立即批示加强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工作。
1967年8月,毛泽东批准成立新疆军区,加强对边疆的军事管控。同时,派遣王恩茂等得力干将前往新疆主持工作,坚决打击分裂活动。
在西藏,一些分裂势力妄图恢复"旧西藏",甚至策划武装叛乱。毛泽东密切关注西藏局势,指示军队和地方政府加强管控,确保西藏稳定。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图谋都是痴心妄想。"毛泽东的这一立场坚定不移。
1969年3月,中苏边境爆发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调集大量军队,在中苏边境形成军事威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受苏联支持的反叛活动。
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一方面下令军队坚决反击苏联挑衅,维护国家主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团结,严厉打击境内分裂势力。
"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分裂我们的国家,无论国内国外,无论用什么手段。"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强调。
1969年9月,九届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再次强调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全军保持高度警惕,防范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1970年至1971年间,多次强调要警惕外部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和边疆稳定。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高度警惕和果断措施,尽管"文革"期间国内政治形势动荡,却没有任何一寸领土被分裂出去,国家统一得到了有效维护。
如果没有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坚定立场和有力措施,那么在内部动荡、外部压力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很可能会出现类似苏联解体那样的分裂局面。毛泽东保卫了国家的统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完整的领土基础。
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北方的苏联在边境部署了百万大军,南方的美国在越南战场咄咄逼人。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
"我们不能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为敌。"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来回踱步,思考对策。
1970年5月,毛泽东会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时表示,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打破被两个超级大国包围的不利局面。
"现在美苏两霸相互争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矛盾。"毛泽东开始谋划中美关系的改善。
1970年12月,毛泽东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表示愿意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这一信息迅速传到了华盛顿。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开启了"乒乓外交"的序幕。
"小球转动大球。"毛泽东对这一外交创举颇为自豪。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基辛格离开中国时,带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我们要利用美苏矛盾,改善中美关系,打破外交困局。"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极具远见。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重大外交胜利,与毛泽东调整中美关系的战略密切相关。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实现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性突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我们愿意同美国人民交朋友。"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说。这一会见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
中美关系改善后,中国的国际处境明显好转。美国开始撤出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减轻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国不再支持"台独"势力,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为后来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随后,大批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中国的国际孤立局面彻底打破。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有效缓解了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更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避免了国家在外部压力下可能出现的分裂局面。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