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有多少人知道“伏瓜”是什么?

今天是阳历七月二十号,农历六月二十六,星期日,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三伏天仅有30天,打破了近10年的长伏惯例,于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


夏日的蝉鸣声里,老屋门前的苦瓜藤突然蹿得老高。阿婆说这叫"伏瓜",三伏天里结的瓜最是清火。灶间飘来新熬的绿豆汤香气,铁锅沿上还凝着几滴昨夜腌制的酸梅汁,这是客家山村入伏后最寻常的晨光。


村里的晒谷坪早不见人影,只有竹筛里晾着的紫苏叶在烈日下蜷曲着身子。隔壁三叔公提着竹篮往田垄走,篮子里装着用井水冰镇过的凉粉草,他说这时候的凉粉要拌上野蜂蜜,吃了能解"暑毒"。

溪边洗衣的妇人们互相传授着秘诀:苦笋要用山泉水漂足三天,炖排骨时还得加两片老陈皮,不然小孩子嫌涩不肯下筷。


祠堂前的石凳上,总坐着摇蒲扇的伯婆们。她们记得住二十四节气里每个饮食禁忌:"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北方的讲究,客家人更信"夏吃姜"的老话。

谁家要是煮了老鸭汤,定要往灶膛里扔块老姜,说这样能逼出鸭肉里的"湿气"。晒得黝黑的孩童们跑过巷弄,衣兜里揣着用粽叶包的茯苓糕,那是老祖母用隔年存的茯苓粉做的,带着淡淡的药香。


圩日的集市总见外乡人惊奇,客家阿嬷们挑拣的尽是苦味食材:穿心莲、雷公根、败酱草,这些带着山野气的青草捆在竹筐里,回去焯水凉拌便是消暑佳肴。


卖豆腐花的阿伯悄悄往木桶里多撒了把石膏,说三伏天的豆腐要比平时老三分,配着薄荷水吃才够劲道。

暮色染红晒场时,家家户户的饭桌都摆着相似的菜色:用井水湃过的苋菜红得像胭脂,冬瓜盅里浮着几粒干贝,陶罐里煨着清晨摘的嫩藕。

最讲究的老人会在墙角摆一坛"伏酱",用三伏天的烈阳晒足四十九日,说是能保一年肠胃平安。当月光爬上晾着金银花的竹匾,谁家厨房又飘出炒米茶的焦香——这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夏夜安眠方。


瓦檐下的冰裂纹土碗盛着世代相传的智慧,那些关于时令与食物的古老默契,正随着炊烟融进盛夏的晚风里。

#今年三伏仅30天会更凉快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美食   今日   伏天   茯苓   客家人   井水   凉粉   客家   劲道   绿豆汤   伯婆   初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