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央行发布了一组重要的金融数据,7月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负的500亿,这是在2005年7月之后,20年里第一次出现月度新增贷款为负的情况。即便考虑到这两年的特殊性,横向比较一下也比去年同期少了3100亿。
历史上,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仅在2005年12月(-16亿元)、2018年11月(-35亿元)出现过单月小幅负增长,均与季节性因素(如年末银行收口)或局部政策调整(如2018年去杠杆)相关。此次-500亿元的负增长幅度更大,但未伴随系统性风险(如企业大规模违约、居民断供潮),本质是主动调整而非被动危机。
要知道,贷款直接反映的就是大家的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跟经济周期也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样的贷款量显然值得关注。
从不同的贷款主体来看,住户贷款减少了大约4900亿元,这其中主要用于消费的短期贷少了3800多亿,以房贷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少了大约1100亿。这两项数据同步减少,说明民众在贷款消费方面还是偏谨慎的。
而企业贷款方面也不太乐观,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约6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约5500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约26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711亿元;可以看出来,企业借钱是为了票据贴现套利,并不是借钱扩大投资。一般票据都是为了冲量,扣除票据,企业的贷款更真实,减少8100亿元。新增信贷规模时隔20年再度转负,结构也出现恶化。居民部门再度“去杠杆”,居民短贷、中长贷同比均少增。企业短贷冲高回落,中长期贷款同比再度少增,企业投资意愿明显减弱。
企业缺的这部分大多只能由政府举债来填补,所以国内前7个月的社融同比增加值里,政府的债券融资占到了95%以上。
不过,这也是过去几年社融数据里的一种常态,其中一个关键的成因就藏在杠杆率里,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处在170%的附近,一季度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为61.4%。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如果有100万的资产,那么就有61.4万是借来的。而这2个部门的杠杆率快速拉升都是在近10年内完成的,明显要快于日美登发达国家。
这就意味着,过去很多企业和家庭的财富都是以虚胖的方式增长起来的,他们在面对经济萧条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只能小心翼翼的维护自己资产负债表,要么就是减少贷款消费不消费,要么就是借新还旧。
这个情况反映到经济数据里,就是整体数据的下滑,这个时候,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政府部门主动加杠杆,来分摊一部分企业和民众的债务压力。
所以,无论是这两年推动的大基建项目,还是出台的关于维护楼市刺激消费扶持民企等等各种政策都是这个思路。
其实,对于企业和民众的谨慎消费的现状,市场是有一定预期的,只是现实情况还要更差一些。所以,很多人就会自然的悲观起来,认为现实比预期的更糟。
但真的是这样吗?
有分析认为,7月导致的信贷数据暴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内卷抑制了这方面的需求。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非银企业,比如之前的汽车行业的付款期限就被压缩了,很多车企已经兑现了承诺,所以账款结清之后中小企业贷款经营的需求就减弱了。
当然原本参与内卷的企业也要适当的减少砸钱补贴的商业行为,那相应的对贷款的需求也会减少。
展望后市,花旗认为,“反内卷”措施将继续压低企业信贷需求,未来数据或进一步向下,考虑到早前出口数据好,经济表现理应未算太差,人行短期内料不急于放水,但当更多指标反映经济动力减慢,预测人行将在下半年内减息0.1厘、降准0.5个百分点。
澳新银行中国市场经济学家邢兆鹏称,7月信贷数据欠佳,但货币供应增加,可见资本价格获得支持,而实体经济需求仍在低位,经济回升需要更多时间,由于流动性仍然充裕,短期内减息降准的可能性不高。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指出,官方近日推出个人消费和服务业贷款贴息,可见内地将由财政政策着手支持经济,未来料逐步加码。
当然,话说回来,即便有特殊因素的存在,大家整体对于贷款需求的减弱也是不争的事实。前两天出台了一份个人贷款贴息的政策,力度并不弱,说明当下高层是愿意加大力度来刺激经济的,如果能持续下去,那么企业和民众的消费需求以及信心也将会很快恢复。
总之,七月的信贷数据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当企业不敢借钱投资、居民不敢借钱消费时,政府必须挺身而出,用直接发钱的方式打破僵局。这不是施舍,而是将经济增长的果实真正还给创造者。
历史终将证明,在通缩的寒冬里,给老百姓发钱的那束光,将照亮中国经济复苏的道路。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