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挑战和困境,但是如何走好每一步,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周末和三两同伴一起去爬谷山。这是一座野山,我们走的,算不得什么正经路——无非是前人脚印叠着脚印,在泥土与乱石间硬生生踏出的一道痕。没有石阶的规整,更没有护栏的依傍,只有裸露的、被日头晒得发白的泥土,和那些棱角分明、须得小心避让的顽石。
若逢上一场雨,这里想必是一片泥泞的陷阱;幸而天晴,只是脚步落下,仍会惊起一缕薄薄的尘烟。山路十分陡峭且像过山车一样高低起伏,上山要手足并用,我们像只笨拙的猿猴;下山则须凝神屏息,将身子微微后仰,全靠脚底去试探、去把握那一点可怜的平衡。
走着,喘着,便不免留意起路上遇到的几家子人来。这蜿蜒的山路上,竟活脱脱是一节节关于成长的父母课堂。
01
放手与自由
起先遇到的第一个家庭,只见父母走在后头,自顾自地说笑,任凭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在前头“开拓”。那个孩子像只无头的雀儿,一时飞快地窜上几步,又被一块突兀的石头拦住,一时又因脚下砂石滑动,惊得叫唤起来。
“这什么破路!干嘛要来这种地方!”他嘟囔着,声音里带着委屈与愤懑。他的探索是慌乱而吃力的,因为没有指引,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更多的迟疑与风险。他的父母听见抱怨,只是远远地喊一句“小心点”,便又没了下文。
我们经过这个男孩,他在一处陡坡前停下来,望着眼前更陡的一段坡,眼里满是迷茫。只见他慢慢地往下挪动沉重的脚步,累得气喘吁吁,一边叹气,一边说“好难呀!”。仿佛第一次吃到了人生的苦。
这样的山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孤身往前冲,体验到了什么叫苦,什么是累。
02
溺爱与保护
令我心头一紧的,是这第二对母子。这一家便大不相同了。只见母亲紧紧地攥着孩子的手,仿佛一松开,孩子便会被这山吞噬了去。这起伏陡峭的山路,连我们大人都要手脚并用,更何况一个小孩呢?我经过他们的时候,都捏一把汗。
“慢点,慢点,妈妈牵着,没事的。”她不停地说。那孩子被拽着,身子歪斜,全部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在脚下的路,而是在那只被母亲牢牢握住的手上。他的小脸上写满了惊恐,这路于他,大约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一头需要被母亲扫除的怪兽。
怕什么便来什么,在一个极陡的山坡,孩子脚下一滑,母亲被一带,也失了重心,两人竟一齐摔坐在了地上,扬起了一阵灰尘。我们在前面都忍不住一齐回头望过去,只见孩子顿时放声大哭,那哭声在山谷里显得格外尖利。
“我好惨!为什么我们要来这里?”他一边哭一边埋怨着。那母亲揉着自己的膝盖,拍了拍孩子身上的尘土说:“没事的,妈妈也摔了啊。”谁知孩子哭得更响了,几乎是控诉般地喊道:“可是我比你更惨!”
他或许觉得,这份“惨”,有一部分是该归咎于这未能将他保护周全的依靠的妈妈。这样的山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无异于受罪。
相比平时走习惯了的平坦大道,在家时的悉心呵护,这重重的一跤,让他不堪重负,甚至认为自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小孩。
03
守护与指引
在上山途中,我遇到的这第三对,是位沉静的父亲带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那父亲并不急着赶路,只在一旁将手当作护栏,离自己的小孩几寸的距离,并且细细地指点:“脚要踩实,对,找那有草根的地方。”“身子放低些,重心稳住,莫慌。”“踩稳了你再走,一定要慢。”……
孩子的小脸绷得紧紧的,每一步都依着父亲的言语,先用脚探一探,再将脚稳稳落下。他走得慢,却极少趔趄,偶尔一次身形摇晃,父亲宽厚的手掌便及时地、轻轻地在他背上一托。
那孩子回过头,与父亲相视一笑,眼里没有惧怕,倒有一种习得了某种本领的、小小的骄傲。他们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在我前头,一步步丈量着山的坡度。
我的心被这一幕戳了一下。这哪里只是在爬山呢?这分明是活脱脱的,关于成长的三堂课:
那牵着手一同摔倒的,是过于灼热的爱。父母将孩子圈禁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替他看清每一寸风险,却也挡住了他本该自己去迎接的风雨。结果往往是,孩子既学不会走路,又平添了怨怼——怨这路的崎岖,也怨那羽翼最终仍有的缝隙。他成了温室里的花,日后一点微寒,于他都是灭顶之灾。
那放任着、任其抱怨探索的,又是过于冷淡的爱。美其名曰“自由”,实则是一种怠惰的缺席。成长固然需要自己摸索,但完全的撒手,无异于将一只羊羔直接投入荒野。他或许能侥幸找到草甸,但更可能的是在一次次碰壁与恐惧中,失掉所有的勇气与方向。
唯有那第三个父亲,他在做着最难,却也最正确的事。他就在孩子身边,不远不近,提供着方法、技巧与关键时刻的扶持,却将那迈步的权利、尝试的体验,完全交给了孩子自己。
他教他的是“如何走”,而非“跟我走”。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摔的跤会少些,而每一点进步的喜悦,却都是双倍的——一份源于征服了困难,另一份源于赢得了父亲的赞许。这信心,便是这样一寸寸建立起来的。
想着想着,我已快到山顶。回望那条在阳光下如土黄色带子般缠绕山间的野路,我忽然明白,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也正是在攀爬这样一座无形的山么?
崎岖、陡峭、充满未知,是每个人必经的“成长”之路。而我们都渴望能遇着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他不必背负我们,只需在我们踉跄时给予一句提醒,一次及时的搀扶,教会我们辨别路况、调整呼吸的方法。然后,他便退到一旁,含着微笑,看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征服一段又一段的险坡。
到达山顶,风终于吹到了脸上,拂去了周身的燥热。那几家子人也陆续上来了。那被父亲引领着的孩子,正兴奋地指着远处的城市;那被放任的孩子,坐在石头上,脸上有些闷闷不乐略显疲态;而那被母亲牵过的孩子,则紧紧依偎着,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对壮阔的景色似乎毫无兴趣。
风在耳边掠过,我仿佛听见它在说:你看,成长的模样,早在这一条小小的山路上,便已写定了。
作为家长,不得不反思自己,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属于哪一种家长呢?如何平衡放手与牵绊的度,如何掌握对孩子教育的分寸感?
我们都愿意像第三位家长一样,一路守护和指引,不过度放纵孩子自由去探索,也不过度保护孩子;既要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又要将这份爱的责任担负起来,我想这是所有家长都面临的课题。
对于自己而言,回望来时路,原来我就是那个最终被父母放手去追求自由的小孩呀。这一路跌跌撞撞,任性而为,一味地按自己的笨拙方式去做事,路走得有些坎坷。也曾摔过跤,却不懂得反思汲取经验;遇到陡坡就怨天尤人,走得累了,便错过了路上的风景。
如今,我便要对自己说:活到老,学到老。随时要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进取之心,讲究方法和方式,认真走好每一步,稳步子,稳心态,不再错过接下来人生路上的每一处风景。
原创作者:金安 转载请注明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