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传统中医药大省,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00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的战略部署,强调要扶持传统中医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为浙江建设中医药强省提供了遵循、擘画了蓝图。
9月9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情况。
20年来,浙江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全省现有中医类医疗机构4599家,其中三级公立中医院49家,数量居全国第2;2024年公立中医院总诊疗人次达6183万人次,出院人次达176万人次,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186%和351%,中医药在维护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围绕“名院”
建设2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落地2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3家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全面提升龙头中医院的竞争力辐射力。据国家三级公立中医院绩效监测,浙江A档中医院11家,居全国前三。
围绕“名科”
20个中医专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3个学科在全国中医院学科学术影响力排名居前,其中中医血液病列全国第1,中医肾病、针灸学列全国第3。
围绕“名医”
成立省名中医研究院,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4个,建强“浙派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养了院士1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5名;省级名中医424名。
以“强县域”为重点
“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建(改扩建)县级中医院47家;启动中医药“百科帮扶”计划,8家省市三甲中医院对口帮扶26个山区海岛县,全省92%的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甲以上水平。
加快资源下沉,实施“千馆提升百馆示范”工程,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388家,形成了“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
以“提能力”为突破
在全国率先打造“三中心一在线”,即建设县域中医诊疗指导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中药药事服务中心,开发“浙江中药服务在线”,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100%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10项以上中医药服务,94.5%的家庭医生团队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以“强队伍”为支撑
创新“定向+师承”培养模式,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16个,颁发全国首本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实现“师带徒”代际传承全覆盖。
实施大学生村医赋能计划,加强“西学中”培养,让乡村医生“能西会中”。
“高等教育+师承教育+实用培训”的模式,让中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现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68万人,比2005年增长近3倍。
强化科研创新
中医药领域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20个。中医药领域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项,主导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5项。加快中药创新成果转化,2024年直接拉动中医药产业产值超18亿元。
注重文化传承
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潜能,编制全国首套《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打造“国民学国医”平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医药精髓说清楚、讲明白。
实施浙派中医“走出去”三年行动,与白俄罗斯、新西兰等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每年都有外国学生来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
突出数字赋能
率先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带动中医药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性重塑,开出全国首张针灸“数字处方”,中医处方规范化率提升至95%以上。
推出“能中会西”的数字家庭医生“安诊儿”,集成智能辨证、用药推荐、健康管理等20多项功能,接入医疗卫生机构1000余家,累计服务超8000万人次。
现场,各发布人回答了与会记者关心的问题。部分答问如下:
新华社记者:今年是浙江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20年,也是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在推动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浙江作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王仁元介绍了两个方面:
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
浙江有12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名录。像衢州的杨继洲针灸、绍兴的绍派伤寒、杭州富阳的中医正骨,都是其中的代表。
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挖掘整理,编撰《浙派中医》系列丛书,收录1700余位历史名医诊疗智慧,完成了《中华医藏》25种养生类书目和27种丛书类医籍的编纂。
开展中医药进校园、进农村礼堂活动,积极举办丹溪养生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利用“健康浙江”等融媒体平台,推出《养生知时节》等中医药科普系列视频,开设《养生大国医》电视栏目,举办“说医解药”科普大赛,引导群众利用中医节气养生等理念增进自身健康。
在做强中医药产业方面
浙江贯通“医、药、养”全链条,丰富中医养生保健、营养指导、药膳食疗等渠道,鼓励医疗机构开发多元健康产品。
像省中医院“乌梅汤”火爆出圈,去年夏天刚推出来的时候,上线24小时就卖出115万帖,今年又推出升级款,深受年轻人欢迎。
浙江有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33家、森林康养基地75家,积极推动中医与健身、运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推广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和中医药“轻养生”新赛道。
香港商报记者:中药产业是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之一,也是惠民富民产业,在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浙江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李永伟说,截至2024年,浙江省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出口规模,分别约是2005年的5倍、6.3倍、2.7倍,中药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焕发新面貌。具体开展了以下6个方面工作:
坚持政策引领,推动产业规模壮大
浙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法》等国家政策,先后出台《浙江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多个五年规划等,引导产业发展向新立、向数转、向高攀,加快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
截至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企业达到了95户,实现营业收入219亿元,分别约是2005年的2倍和5倍。
深化“两新”融合,加速创新能力跃升和成果转化
载体建设上,已成功创建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药用植物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技术等全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企业研究院28家,企业研发中心30家,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创新投入上,“十四五”以来,部署实施中药领域省重点研究计划项目80余项。截至2024年,中药行业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5%,高于工业面上1.3个百分点。
创新成效上,“十四五”以来全省中药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8.5%,中药行业走在前列。
聚焦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和发展质效提升
加快数实融合步伐。全力推动中药行业数智化转型,基本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
全省累计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8家,据统计,建设前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单位能耗下降20%,质量一致性提高30%。
从绿色设计、产品、制造、供应链全链条入手,加强中药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8家。
优化梯度培育,分级构建企业矩阵
培大方面,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集成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
育小方面,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企业深耕核心业务、主攻细分市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
依托“三品”建设,扩大优质品种应用
聚焦增品种,支持中药院内制剂转化,20年来全省共获批上市中成药产品148个,培育乌灵胶囊、胃复春胶囊、铁皮枫斗颗粒等亿元大品种20个。
聚焦提品质,胡庆余堂、天一堂等“老字号”品牌实现较好发展,康莱特注射液、百令胶囊等品种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聚焦创品牌,深入打造“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培育,首批遴选的22个“浙产中药”产业品牌销售额平均增加10%以上,品牌效益明显。
强化源头管理,提升中药材供给品质
以新老“浙八味”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药材品种审定,已审定44个中药材品种,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圃38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93个,累计培育18个国家联盟优质药材“三无一全”品牌基地和73个省级道地药园。
开展中药全链条追溯体系应用推广试点,浙江中药产业大脑和浙江省中药全链条追溯服务平台实现有效贯通,中药材全过程质量管理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实现一产、二产、三产协同发展新局面。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现在好多人都特别喜欢中医、中药。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除了刚才讲的基层中医化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浙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努力实现“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王仁元补充了3点内容:
做强专科特色,让基层中医药诊疗更有效
依托全省80家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打造“一镇一专科”“一馆一特色”的基层服务模式,让每个乡镇、每家中医馆都有一项自己擅长的中医药特色技术。
比如,杭州上城区南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蟠龙灸”、宁波慈溪市长河镇卫生院的小凤凰展翅针灸术、温州瓯海区泽雅卫生院的“小针刀疗法”等,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创新“互联网+中医药”,把好医好药送到百姓家
推出“云上中医”和共享中药房,形成“线上问诊—智能开方—集中煎药—配送到家”一站式服务模式,让群众足不出户“看中医”。
如,嘉兴海盐县打造“数智国医”应用,实现区域内中医药同质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满足广大患者对中医复诊“线上看”“零次跑”的个性化需求,中药可4小时内配送到家。
聚焦“一老一小”,织密群众健康守护网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达78.88%;75家二级以上中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慢病防治联盟,提升“无病擅防、小病擅治、慢病擅管”的精准化服务能力。围绕“幼有善育”,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达88.59%。
中新社记者:作为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一所高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近年来取得了哪些育人成果?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
陈忠介绍了5个方面的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举措: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成立岐黄学院,建立学程中段退出和优秀学生递补路径的动态流通机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优秀师资授课制、科研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等举措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融合
通过设立“何任班”“留小忠师承实验班”等,形成多层次师承教育体系;以“和合”思想为指导,在中医学专业中进行全员全程师承教育改革。
推进数字化建设赋能本科教育
牵头成立全国中医药数字教育教学联盟,推进课程共建共享机制;深化“新医科”改革,搭建数字资源云平台,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智能化转型。
创新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
成立中医药未来学院,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奖励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动能,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
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深入挖掘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养胸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建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在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各类别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自2017年以来六次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在全省重点建设高校中排名前3位。学生学科竞赛成绩连续四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中医药院校第一。
下一步,学校将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中医师承教育改革,优化“院校教育+师承培养”深度融合方案;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改革,促进人才质量迈向更高的台阶。
浙江之声记者:当前,中医药茶饮、中医药集市活动比较受欢迎。老百姓越来越重视日常的健康养生,也特别喜欢一些中医老字号。那么在推进中医药与生活结合方面,杭州有哪些举措?
方健国说,杭州市以“街区+集市+康养”为主线,重点打造了一批“可看、可玩、可尝、可购”的中医药文旅新场景。
激活中医药老字号特色街区
市区两级持续推动中医药老字号创新,如胡庆余堂推出的“中药咖啡”成为年轻人手中的养生“潮品”;方回春堂主打四季养生,让游客参与古法熬膏;广兴堂国医馆内开设了中医药数字健康生活馆。在这些老字号的带动下,河坊街、桥西直街、五柳巷等中医药特色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持续提升,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超百万人次。
打造中医药特色主题市集
卫健文旅两大部门联动区县规范化举办“节气养生·岐黄有道”中医药特色文旅市集,不断解锁“中医药+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
如处暑节气在上城区和拱墅区举办的杭州中医药特色文旅夜市,当晚吸引游客3万人次。像这样的中医药市集,杭州市区两级已举办300余场,接下来将固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大型主题集市,推出“中医药文化旅游特色体验点”建设。
打造中医药康养文旅新品牌
立足“钱塘江·三江两岸”深挖世界文化遗产中医药元素,精心打造“大运河中医药文化带”,推出运河国医馆和运河健康生活馆,开通首艘中医药主题游船。
杭州市还积极培育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如支持淳安临岐镇规模化种植“淳六味”道地药材,建设淳安临岐中药基地,开发黄精等中药材药食同源产品、艾灸系列产品,实现中药材“种、产、研、销”一体化发展;将“健康+”作为产业定位,开发富阳药谷特色小镇。
浙江经视记者: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看病就医放不放心、方不方便,省中医院在让广大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好病治好病”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何强回答了3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在方便群众就医方面
省中医院在杭已形成“一院三区”的整体格局,各个院区有差异性的发展,资源共享、协同推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
医院累计获批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在内的7个国家级平台,并连续多年位居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前列。这些平台和机制为患者带来了更顺畅、更舒心的就医体验。
在提升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
目前,医院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和1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多个专科的诊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医院持续优化医疗费用结构,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去年,省中医院中药饮片使用比例提升16.67%,而住院均次费用同比显著下降15.44%。
省中医院还积极打破科研与临床之间的壁垒,加快成果转化。至今,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已突破1亿元,成功研发多款院内制剂,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疑难病等的诊疗。
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服务基层方面
医院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帮扶机制。以与奉化区中医医院的深度协作为例,省中医院派出管理和专家团队长期驻点,显著提升了该院的学科建设与管理水平,并成功获评宁波市唯一一家区县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设立8个省级及以上名中医工作站,推行“群师带群徒”机制,为基层亲手培养出一批骨干中医师,让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标准的中医药服务。
健康报记者:浙江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面,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或者部署?
王仁元介绍,浙江将统筹中医药服务、产业、科技、人才、文化、治理、数智“七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推进中医药服务现代化
以“一院一策”推动省级中医院发展,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中医药行动。实施“西学中”融合赋能行动,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到2030年,争创1个国家中医类医学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占比达到40%,累计培养“西学中”人才1万名以上。
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
强化新老“浙八味”等道地药材高效培育和林下种植的技术攻关,建设一批“浙好药园”。实施浙产中药强链培优行动,促进中医药制造业提档升级。推进“中医药+”健康食品、医美、健康旅游、康养发展。
到2030年,全省中药材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中药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中医药健康消费规模超1000亿元。
推进中医药科技现代化
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围绕中医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培育产出一批重大引领性原创成果。
实施中医药创新与转化行动,让更多的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到2030年,成果转化及产业带动累计达到100亿元。
推进中医药人才现代化
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深化中医师承教育改革,探索培养符合中医药现代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中医药人才引育行动,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基层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到2030年新增中医药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新建省级以上名中医、老药工传承工作室50个以上。
推进中医药数智现代化
深化“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推进“云上中医院”和县域共享中药房建设。以国家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中试基地为载体,推动中医药人工智能发展,打造中医药垂直大模型,完善“安诊儿”中医药模块和功能。
到2030年,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医人工智能企业10家以上。
浙江还将推进中医药文化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加强“浙派中医”的研究传承,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中医药现代治理体系,努力打造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的引领者、示范区。
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健康杭州”
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
+
+
+
+
!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