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郑子轩
日本内阁府17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25年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4%,按年率计算降幅达1.8%,这是日本经济六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萎缩。
这一数据发布之际,正值日本政府对华姿态日趋强硬,然而经济基本面的疲软无疑为其外交政策蒙上了一层阴影。

日本GDP增长率走势图
日本经济在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增长后,首次跌入负增长区间。细究其内部结构,内需疲软是导致经济萎缩的主要因素。
从支出法角度看,个人消费环比下降0.3%,企业设备投资下降0.7%,住宅投资下降1.5%,内需对GDP的拖累达到0.6个百分点。
尽管净出口贡献了0.2个百分点的正向拉动,但仍无法扭转整体下滑趋势。
这种内需疲软现象与日本国内物价持续上涨密切相关。在全球能源价格高企与日元大幅贬值的双重压力下,日本家庭实际购买力持续缩水。
九月份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已连续20个月超过日本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但薪资增速却未能同步跟进。

今年9月,美日达成新的贸易协定,美国对几乎所有进入美国的日本产品征收15%的基准关税。这一政策无疑给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带来了额外压力。
日本汽车、电子产品等主要出口品类面临更高关税壁垒,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日本政府正在制定一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缓解生活成本上涨对家庭造成的冲击。
然而,财政刺激的空间受制于日本263%的政府债务率(相对于GDP),这一比例在主要经济体中高居首位。
与此同时,疲软的GDP数据也使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在通胀持续高于目标的背景下,日本央行原本面临加息压力,但经济增长失速又要求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这种矛盾局面使得央行政策调整的窗口更加狭窄。

与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相比,日本经济萎缩更加凸显了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2025年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继续处于合理区间。
这种增长差异部分源于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反映了政策空间的不同。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保持了相对正常的政策空间,而日本央行仍深陷超宽松货币政策难以自拔。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债务率约为80%左右,远低于日本,意味着中国拥有更充足的财政资源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从产业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已建立起全球竞争优势,而日本在这些关键领域的存在感不断下降。
这种产业竞争力的变迁,直接影响了两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

日本经济面临的不仅是周期性下滑,更是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29.1%,创历史新高。
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和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制约了经济潜在增长率。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的创新活力不足也是结构性问题之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日本排名从第13位下滑至第15位,而中国则保持在第12位。
在数字经济领域,日本更是远远落后于中国和美国。
另一个结构性问题在于,日本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度过高,未能充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领域,日本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望未来,日本经济短期内可能继续面临下行压力。路透社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预计日本四季度GDP增速仅能微弱转正,2025年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2%,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
日本政府计划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规模可能超过10万亿日元,重点应对物价上涨问题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然而,这类短期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长期来看,日本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包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鼓励企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
然而,这些改革面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政治执行力不足可能导致改革进程缓慢。
日本经济六个季度以来首次萎缩,与其对华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当国内经济面临内需疲软、通胀高企、结构改革停滞的多重挑战时,外交上的强硬更多是转移国内视线的政治操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健康的经济基本面作为支撑,任何强硬的外交姿态都难以持久。日本政府应当更多地聚焦于国内经济结构改革,而非通过对外示强来掩饰内部困境。(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日本经济六个季度以来首次萎缩说明啥#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