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曾接过此类电话:“您好,这里是某某营业厅。经查询,您每月话费消费已达标,属于我们的优质客户,现在可为您免费升级套餐。”这些从私人号码打来的“免费升级套餐”“赠送宽带”电话,看似是回馈老客户的福利,可真正办理“升级”后才发现,所谓福利全是套路。
广东一位用户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接受此类推销后,他的套餐费用从每月33元的零散套餐,涨到了80多元。
为整治这类乱象,8月1日三大运营商表态,将统一外呼营销号码,让用户准确识别正规渠道,之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会分别用10001、10085、10016官方号码开展推销。
尽管这一表态印证了电话营销乱象的存在,但一个月过去,类似情况仍频繁出现——不少用户多次拒接、拉黑,依旧收到陌生推销电话;更让人困惑的是,若这些电话来自非正规渠道,用户的套餐资费为何确实会变更。
浙江某营业厅客户经理曾举例拆解其中套路:若消费者原套餐100元,叠加40元增值服务,月消费约140元。此时业务员会致电称“您每月消费约140元,帮您免费升级为139元套餐,还能免费加若干GB流量”。
很多消费者听后会同意更改,可实际上原100元套餐会被换成139元,加上40元增值服务,月消费反而变成179元。此外,还有一种免费升级套餐设有时限,1年或2年后若消费者忘记取消,套餐会恢复原价,导致消费上涨。
有消费者反映,这类“免费用2年”的套餐,第3年费用会增加,且取消时流程繁琐,此前信息也难追溯。
这类问题的根源,和运营商的话费管理体系有关。该体系大致分公司、门店、渠道商三部分:“公司”即总部,员工为在编人员;“门店”是营业厅,各门店自负盈亏;“渠道商”则是外包公司,多数私人号码推销电话就来自这里。
业绩压力的传导路径很清晰:总部或各地子公司向营业厅、渠道商下达指标,营业厅再分给店员。线下门店有固定客源,业绩压力较小;但渠道商的外呼人员是外包性质,只能靠打电话完成业绩,因此会用话术套路用户。
有业务经理透露,外呼人员会按客户情况和业务类型用固定话术,很多人甚至不了解优惠套餐的生效规则,只盯着完成业务量。更关键的是,这些外包人员只有“升套餐”权限,没有“降套餐”权限,且他们用专用网络系统外呼,电话无法回拨,即便用户发现问题,回拨私人号码也接不通。
部分外包公司为冲业绩,还会自掏腰包给“福利”,比如有消费者接到电话称“宽带到期,1440元/年办新套餐,师傅上门后返140元红包”,可官方客服表示“官方价就是1440元/年,无额外优惠”。
某运营商业务经理解释,官方是原价,优惠来自外部渠道,外包公司办成功有佣金提成,并非垫钱,只是利润多少的问题。
套餐还存在“升易降难”的情况:业务员每月降套餐有额度限制,比如每人每月1000元。月初办理,业务员可能爽快换低价套餐;月底若额度用尽,就会挽留,比如劝“套餐性价比高,建议保留”或“可申请一年打折优惠”。
说到底,用户接到的骚扰电话,是运营商业绩压力层层传导的结果。而要切实解决这类问题,还需进一步规范流程,真正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