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阿根廷总统米莱在选举后短暂的松了口气,外界以为这个深陷经济泥潭的南美国家终于能抓住一根 “救命稻草” 时,美国抛出的 200 亿美元援助计划,却悄悄揭开了一场以 “拯救” 为名的资源博弈。
毕竟在国际政治的棋局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帮助,美国真的是为了帮阿根廷渡过难关吗?还是另有所图,要把阿根廷的关键资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甚至不惜排除中国等其他合作方?
先看阿根廷眼下的经济困境,早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尽管米莱在周日的选举中拿到了有利结果,可他力推的经济模式始终没能拿出让人信服的成绩单。

经济数据不会说谎:通胀率看似有回落迹象,但同比增速仍卡在个位数,更棘手的是环比已经出现反弹,这意味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还在隐性上涨。
制造业工厂接连关闭,闲置的生产线越来越多,原本靠工业支撑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失业率一路攀升到四年以来的最高值。
更重要的是资本正在大量外流,就像一个不断失血的病人,第二季度 GDP 环比还下降了 0.1%,种种迹象都在预示着经济收缩可能还会持续。

即便选举后金融资产有过短暂回升,可实体经济的根基丝毫没有动摇,商店里的商品价格依旧高企,普通人找工作越来越难,这样的 “表面回暖”,根本撑不起阿根廷的未来。
就在米莱焦头烂额之际,美国突然伸出了 “援手”,美国财政部一边抛售美元,一边为阿根廷提供了高达 20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额度,还和华尔街达成了等额的贷款协议。
只不过协议里的具体抵押品至今还没敲定,为了让这场 “援助” 看起来更像 “善意”,特朗普甚至承诺会进口阿根廷牛肉,这个决定直接激怒了美国本土的牧场主。

要知道美国牧场主的选票向来是特朗普不敢轻易得罪的,如今为了阿根廷 “破例”,背后的算盘显然不简单。
果不其然,援助的条件很快浮出水面,美国谈判代表贝森特直接要求阿根廷切断特定对外联系,更关键的是,要让美国在阿根廷的铀矿和电信领域获得 “优先准入权”。
铀矿是什么概念?作为核能发展的关键资源,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而电信领域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和基础设施控制权,美国这一手,相当于要把阿根廷的核心战略资源和关键产业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更耐人寻味的是,白宫还把米莱领导的 “自由前进党” 赢得选举,当成了继续提供援助的前提,换句话说,美国不仅要掌控阿根廷的资源,还要确保阿根廷的政治方向符合自己的预期,一旦米莱的政治地位动摇,这场 “援助” 随时可能戛然而止。
为了平息美国国内可能出现的抗议,特朗普更是毫不掩饰地宣称 “阿根廷正在死亡”,言下之意仿佛在说:若不是美国出手,阿根廷早就垮了,接受这些条件是理所当然。
而阿根廷为了拿到这笔援助,似乎也只能选择妥协,米莱曾被视为全球极右翼阵营里的 “浪子”,总想着跳出传统体系的束缚,可如今面对美国的条件,却不得不一步步沦为体系中的 “羔羊”。

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还会用 “刺破救生圈” 的言论给米莱施压,那时候这种威胁还能被米莱当作争取选民支持的 “胁迫手段”。
可当选举尘埃落定,这些噪音渐渐消退后,米莱在国际舞台上的窘迫才真正显露出来,没有美国的援助,阿根廷经济可能立刻崩盘。
接受援助,就要交出国家的核心资源,还要切断原本的对外合作,这样的两难选择,让他彻底陷入了被动。

美国的 “小动作” 还不止于此,外国银行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这场博弈的本质。
大选前夕,阿根廷总统府(玫瑰宫)特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充满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活动,接待了美国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这位金融巨鳄。
这样高规格的接待,与其说是 “友好交流”,不如说是阿根廷在向美国金融资本 “示好”。

可即便如此,美国摩根士丹利银行还是毫不客气地公开质疑阿根廷的汇率区间政策,认为这套政策根本无法 “实现经常账户平衡”,言外之意是阿根廷必须按照美国金融资本的逻辑调整经济政策,否则后续的合作恐怕难以推进。
英国《金融时报》编辑顾问吉莉安・泰特更是直接点破了这场 “援助” 的本质:“当前(救助)行为实为赤裸裸的金融帝国主义。”
这句话虽然尖锐,却道破了真相,美国所谓的 “拯救”,不过是借着经济援助的名义,实现对阿根廷资源和经济的控制。

更让人揪心的是阿根廷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关系,目前阿根廷欠 IMF 近 570 亿美元,以 35% 的贷款份额成为该组织的第一大客户,这个比例远超仅占 8.7% 的乌克兰。
今年四月,米莱为了稳定经济,还和 IMF 达成了 200 亿美元的新贷款协议,可短短几个月后,受选举因素和比索高估的影响,阿根廷的国际储备就跌到了危险水平。
如今米莱虽然凭借在国会中的优势,赢得了实施 IMF 要求改革的时间,可这些改革大多需要牺牲国内部分利益,加上美国的援助条件层层加码,阿根廷的经济政策早已失去了太多自主性。

一旦外国支持没能如期稳定经济,而改革承诺又无法兑现,民众和国际社会对米莱政府的信任,只会一点点被侵蚀。
这场博弈的影响还在向周边扩散,智利的两位极右翼政治人物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与约翰内斯・凯泽的处境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两人原本是拉丁美洲极右翼阵营里的新晋力量,还带着明显的排外倾向,之前对米莱的政策大加赞赏,可当阿根廷与美国的博弈逐渐清晰,他们却急于和米莱划清界限。

为了摆脱国内腐败丑闻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败选的负面影响,卡斯特在接受阿根廷《民族报》采访时特意强调:“我们与阿根廷存在巨大差异,我们拥有独立的中央银行,某些机构运作更为健全,我们与大众媒体保持良好关系。”
而凯泽在此前加密货币 LIBRA 风波后,也明确表示 “我既不是米莱,也不是(萨尔瓦多总统)布克莱”。
他们的 “变脸”,本质上是担心被阿根廷的困境拖累,更害怕美国的影响力渗透到智利,打乱自己的政治布局。

毕竟在拉美地区,美国干预他国内政的历史并不少见,卡斯特和凯泽的谨慎,恰恰反映了美国这场 “资源博弈” 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
亲美可能要牺牲部分国家利益,保持距离又担心失去美国的支持,这种矛盾的心态,正在重塑拉美地区的政治生态。
再看整个南美地区的投资环境,阿根廷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押注大选后反弹的投机者,毕竟之前金融资产已经大幅折价,存在短期获利空间,但社会经济的紧张局势并没有得到缓解。

反观墨西哥,在南美动荡的选举氛围中,在厄瓜多尔、秘鲁接连爆发街头抗议的背景下,甚至在美国对加拿大进口关税额外上调 10% 的对比下,经济基本面反而显得尤为坚实。
如果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谢恩鲍姆能进一步提升公共投资,为私营投资创造更多协同效应,或许能在特朗普搅乱的拉美格局中,走出一条更自主的发展道路。
回头再看米莱领导的阿根廷,这场中期选举就像赛车术语里的 “机油测试”,看似是对米莱政治地位的考验,实际上是对整个地区极右翼势力与美国关系的检验。

正如墨西哥媒体《Sin Embargo》一周前的预判,根据阿根廷的立法设计,“自由前进党” 在选举中获得净收益本就在预料之中,结果也确实如此。
米莱的得票率有所上升,美国 “MAGA” 运动的支持者们甚至开香槟庆祝。可很少有人注意到,米莱和阿根廷前总统马克里的政治联盟,在短短两年间已经流失了超过 13 个百分点的众议员选票,支持率仅剩 41%。
如果不是美国及时抛出 “救生圈”,把潜在的金融危机转化成了一场对米莱政府的 “全民公投”,米莱恐怕很难在选举后稳住局面。

可这场 “拯救” 真的能让阿根廷摆脱困境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米莱现在紧紧抓住的,到底是推动经济改革的 “缰绳”,还是美国为了控制资源而抛出的 “救生圈”?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影响着阿根廷的未来。
眼下这场博弈带来的脆弱性,注定会在未来几个月持续发酵,美国拿到了铀矿和电信领域的优先准入权,却未必会真正帮助阿根廷解决制造业萎缩、失业率高企的问题。

阿根廷拿到了短期援助,却失去了经济政策的自主性,还可能被迫切断与中国等国家的正常合作,而中国与阿根廷在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原本是能给阿根廷带来实实在在发展红利的。
说到底,美国 200 亿美元援助的背后,从来都不是 “善意”,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源博弈。阿根廷以为抓住了 “救命稻草”,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美国掌控资源的工具。

而美国看似赢得了对阿根廷的控制,却也在拉美地区进一步暴露了 “金元外交” 的本质。
当这场博弈的尘埃逐渐落定,或许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真正能让一个国家走出困境的,从来不是依附于他国的 “援助”,而是自主的发展道路和公平的国际合作。
毕竟,这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以 “拯救” 为名的索取,最终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