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中方要不打中美战争,就学历史上宋朝,和美国签澶渊之盟

美国战略学者艾利森曾说中国要想避免和美国打仗,不妨学学北宋,来一场“澶渊之盟”式的协议,把和平“买”下来。

有人说这是“劝和”,也有人看穿了背后那点小心思:拿历史当挡箭牌,实则意在施压,从“修昔底德陷阱”到“澶渊之盟”。

这套操作看似熟悉,其实门道不少,问题是,今天的中国真的是北宋吗,中美关系真能靠一纸协议摆平,这事,得从头说起。

拿历史来吓人?

艾利森不是第一次用历史吓人,他以前就提过“修昔底德陷阱”:老大国怕新兴大国超过自己,结果轻则对抗,重则干仗。

这回,他又拿北宋当例子,说中国不如主动“议和”,模仿当年北宋给辽国“岁币”,和美国签个协议,互相约束,避免擦枪走火。

乍一听,这话挺有理,和平总比战争好嘛,但细想,味儿就变了,他这番话,其实是在巧妙设局,让中国看上去像个“怕事”的北宋,而美国则变成了“可以谈判”的辽国。

这种类比,是在心理上给中方预设一个“弱者”的角色,好像中美对抗是中国挑的头,想避免冲突就得让步,这种话术不光是劝和,更像是敲打。

再往深里看,这种说法也正好给美国自己目前的对华政策找了个“合理化”出口,他们最近不是在科技、贸易、军事上频频压中国吗。

一边围堵打压,一边又说“我们是为了防冲突”,看起来像是负责任,其实是把压力全推给了中国,仿佛只要中国“识相”,问题就解决了。

这种操作背后,其实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深层焦虑,他们早就意识到,靠打压是压不住的,那就另辟蹊径,试图用“规则”“框架”“条约”来限制中国发展。说白了,是给中国戴个“和平”的紧箍咒,同时继续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但问题是,这种拿历史当剧本的做法,不但偷换概念,还极具误导性。历史不是剧本,现实也没那么简单。

“澶渊之盟”真相

艾利森拿北宋举例,看起来挺有“文化”,但他讲的“澶渊之盟”,其实只是他想说的那一半,时间回到公元1004年,辽国大军南下,打到了宋朝的澶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附近。

战况确实紧张,宋军一度节节败退,但你要说北宋“被打趴下了”,那也不准确,当时辽军深入腹地,战线拉得太长,后勤出现问题,关键时刻,宋真宗亲自上阵,鼓舞士气,辽军在澶州城下损失不小,连大将萧挞览都阵亡了。

就在这样胶着的状态下,双方都意识到:再打下去,谁都没把握赢,于是,一纸协议横空出世,史称“澶渊之盟”,根据条款,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互称兄弟,划定边界,停止战争。

很多人一听“送钱”,就觉得宋朝软、怂、窝囊,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现代眼光看古代决策”的误区,当年北宋刚统一不久,内部还在整合,打持久战不划算。

而“岁币”这点钱,跟战争的巨大消耗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反观辽国,也不是占了大便宜,他们同样疲惫不堪,也需要稳定,所以这份协议,其实是双方各退一步、互利共赢的妥协。

更重要的是,这场协议换来了边境近百年的和平。宋辽之间不但没打仗,还搞起了榷场贸易,边境经济一度繁荣。当然,北宋后期也因为这份和平,逐渐滋生了“花钱买太平”的惰性,忽视了军备建设,这是后话。

所以,艾利森只说了“北宋送钱”,却不说辽国也有难处,更不提宋真宗亲征、辽军受挫、双方僵持这些细节,纯粹是为了让北宋看起来像个“软柿子”,好方便他把中国往那套剧本里套。

简单类比行不通的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把今天的中国比作当年的北宋,根本站不住脚,北宋是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国防薄弱,军事上常常被动应战。

而今天的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国防力量,不但保有强大的常规军力,还有足够的战略威慑力,是实打实的全球性大国。

中国也从来不是那种怕事就退的性格,关键利益问题上,态度一向很明确:不惹事,也绝不怕事,再说当年的辽国,是个地缘性强国,只盯着宋朝这一块,而美国是全球霸主,插手的事遍布全球。

中美之间,不是单纯的地缘对峙,而是经济、科技、金融、外交等多线交织的复杂博弈,而且,两国之间高度依存,供应链、贸易、金融市场环环相扣,真要翻脸,损失不是一方承受得起的。

更别提现代国际关系的底层逻辑,早已不是“谁打得过谁”这么简单,今天的大国和平,不靠进贡,也不靠谁认怂,而是靠相互威慑、共同利益、国际规则,还有对风险的理性控制,这才是真正的“和平之道”。

现实世界里,哪有哪个国家愿意接受不平等条约,中国更不会,中美关系的走向,不可能靠某一方单方面让步来维持。

艾利森的建议,说白了,是站在美国的利益角度,希望中国“识趣地让出舞台中心”,但中国的态度也很清楚:这世界足够大,容得下多个崛起的国家,想谈,可以;想压,没门。

从贸易战、芯片禁令,到南海博弈、台海问题,中美间的摩擦确实存在,但每一次对抗背后,都伴随着损失和风险。正因为如此,双方都更清楚,和平不是妥协求来的,而是靠实力与智慧维护的。

美国一些战略精英,习惯性地从历史故纸堆里翻找“经验”,却往往忽略了时代已经变了。今天的世界,不再是靠一纸协议就能压制崛起国家的时代,更不是谁说了算就能定规则的年代。

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和平发展是我们的国家战略,不寻求霸权,也不接受霸权,中美关系要想稳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对话的基础上,而不是靠谁让步、谁妥协来维持假和平。

真正的大国智慧,不该停留在对过去的模仿中,而应着眼未来,放下旧思维,创造新合作,世界已经进入多极化时代,霸权更替的老剧本,早该下架了。

大国之间,靠的不是谁吓谁,而是看谁更有担当、谁更能打破旧框架,找到新出路,历史可以借鉴,但不能当剧本。

信息来源:

关于大国竞争,“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谈到了“澶渊之盟” 2023-03-29 19:36·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澶渊   中美   宋朝   美国   中方   战争   中国   北宋   和平   大国   协议   真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