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三十铺镇有个地方,老早就有两个大土堆,当地人叫它“双墩”,这俩墩子边上有个水塘,邪乎得很,不管下多大雨,水都存不住,一满就漏个精光,大伙儿都猜,这底下是不是空的?还是埋了啥宝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果没想到,这普通地底下,真藏了个两千多年前的大秘密。
这不是老百姓挖出来的,2006年,国家修合武铁路正好从这过,考古队赶来做抢救性发掘,专家一到,一看那两大土堆的气势,就晓得——这绝不是普通土包,下面肯定有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果然,一挖下去,一个巨大的地下结构慢慢露出来了。
土层扒开后,墓的形状越来越清楚,等到主墓室一现形,大家都惊呆了:眼前居然是史书上才有的“黄肠题凑”——这一葬制虽以帝王陵墓为主,但经朝廷特许的诸侯王陵亦可使用,其工艺水平和保存完整度在全国汉代诸侯王陵中极为罕见,全用上等柏木心,木头头朝内,一层层垒成木墙,围成墓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眼前这个,规模大、木料粗、做工细,两千多年过去了,木头还硬邦邦的,榫卯严丝合缝,简直展示了西汉最高级的建筑工艺,这哪是坟墓?根本是座地下宫殿,绝对的汉代“黑科技”。
既然用上“黄肠题凑”,墓主人身份肯定不一般,不是王就是侯,主墓室虽然发现了盗洞(根据盗洞内出土的唐代器物残片及墓室破坏痕迹分析,该墓在唐代曾遭两次盗掘,这也是安徽境内发现的最早有明确年代证据的唐代盗掘案例),但外藏室完好无损,考古人员一清理,就发现整整二十件青铜壶,造型美、做工细,壶身上还用金银丝镶嵌出精细纹样,这叫“错金银工艺”,在西汉那是顶级奢侈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墓主人到底是谁?最后是靠几个泥块和壶上刻字确定的。
考古人员找到了几块封泥——相当于当时的公章封蜡,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六安王印”“六安丞印”。那些错金银铜壶上也刻着“共府”二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查《汉书》就明白了:汉武帝封他侄子刘庆为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死后谥号“共王”,“共府”指的就是他家。证据一对,完全吻合——墓主就是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刘庆这人可能大家不熟,但他一生挺传奇。他父亲胶东康王刘寄在淮南王谋反案中因知情不报且暗中准备响应,事后因恐惧而病逝,按说他是罪人之后,可汉武帝不但没追究,还封他为王。也许正因这背景,刘庆特别低调谨慎,一心治理封地,老百姓很拥戴他。汉武帝也一直信任他。历经五代六安王(共王庆、夷王禄、缪王定、顷王光、王育),持续统治六安地区一百二十九年。这座“黄肠题凑”大墓,就是朝廷对他功绩的认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显示王级身份的葬具和青铜器,墓里还有些生活细节,能看出两千年前的人怎么过日子。外藏室里出了大量植物种子和果实,像稻、黍、板栗,连甜瓜子都还保存完好。这些吃食摆得仔细,像是让墓主在另一边也能继续享用。这些种子不但说明汉代六安农业水平高,也体现了当时“事死如生”的观念——人走了不是结束,是换个地方继续活。
在墓西南边,考古队还挖出一个大型车马坑,里面整齐摆着四辆马车、八匹马的遗骨。车体木头虽已腐烂,但轮廓清晰,铜车饰保存良好,马匹摆放规格高——四车八马的配置严格遵循汉代诸侯王“驷马一车”的礼制,四辆车分置八匹马,展现了西汉诸侯国的车舆制度。一看就能想象,两千多年前,六安王刘庆就是坐这样的车驾巡视封地的。这些不会说话的遗迹,把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记载,变成眼前活生生的画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双墩汉墓后来入选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价值太大了——这不仅是安徽首次发现的汉代诸侯王陵,其“黄肠题凑”结构的完整度在全国汉代诸侯王陵中仅次于北京大葆台汉墓,为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制度提供了关键实证。这墓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把西汉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全都写得清清楚楚。里面展现的高超建筑技术、精细手工艺和严谨丧葬制度,都是那个时代的智慧结晶,是汉代实打实的“超级科技”。原来传说不断的那片土地,如今成了我们灿烂历史的见证。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