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第一大民企:年入1590亿!掌门人28岁厂长,35岁临危受命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江苏常州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制造优势。


而在这片热土上,中天钢铁集团如同一座巍峨的钢城,以1590.32亿元的年营收,不仅高居常州民企榜首,更在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位列第49位。

这座钢城的掌舵者董才平,是一位从锁厂临时工成长起来的杰出企业家。他28岁当厂长,35岁临危受命接手濒危钢厂,


用二十余年时间,将一家年产6万吨钢的小厂,发展为年营收近2000亿元的巨型企业。


No.01

从篮球少年到锁厂厂长



1982年,19岁的董才平从武进少年体校毕业。这个在篮球场上奔跑的青年,带着运动员特有的拼搏精神,走进了武进锁厂,成为一名临时工。


那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这把小小的锁,会打开他通往钢铁王国的大门。从临时工到销售员,董才平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转型。


“那时候做销售,靠的是腿勤、嘴勤、脑子勤。”他后来回忆道。凭借着运动员的韧劲和聪明才智,董才平很快成为销售明星,业绩节节攀升。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销售岗位最能锻炼人对市场的敏锐度。董才平在这所“社会大学”里,学到了比任何商学院都实用的市场知识——


如何洞察需求、如何建立渠道、如何维护客户。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执掌钢铁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28岁,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科级职位努力时,董才平已经成为了武进锁厂的厂长。在他的带领下,锁厂迅速扭亏为盈,员工收入显著提高。


但董才平的眼光早已超越了这家小锁厂。在他的心中,一个更大的梦想正在萌芽——他要做常州最大的企业。


No.02

35岁接手“烫手山芋”



1996年,一个机会与危机并存的转折点出现了。当时的武进钢铁集团经营困难、濒临倒闭,成了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


35岁的董才平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主动请缨,接手这个烂摊子。那时的武进钢铁集团是什么景象?


设备破旧、生产停滞、人心涣散,更棘手的是4000多名员工的工资没有着落。很多人劝他:“才平,你在锁厂干得好好的,何必要跳这个火坑?”


但董才平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钢铁是工业的粮食,中国要发展,离不开钢铁。”


上任第一天,面对厂区破败的景象和工人们怀疑的目光,董才平没有发表豪言壮语,而是直接走进了车间。他和工人们一起检查设备,一起在食堂吃饭,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


“当时的钢厂,就像个病入膏肓的病人,需要下猛药,也需要细心调理。”董才平后来如此形容。


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清理整顿、优化布局、引进技术、开拓市场。仅仅一年时间,企业就焕发出新的生机,员工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更令人惊叹的是,董才平立下了“三年重建新钢城”的宏伟目标。随着“希望”“后劲”和“腾飞”三大工程先后竣工投产,钢厂的面貌焕然一新,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


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董才平作为企业家的两大特质:一是敢于冒险的勇气,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No.03

中天钢铁诞生



2001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董才平人生的关键节点。这一年,武进钢铁集团由国企改制为民企,中天钢铁集团正式成立。


改制意味着更大的自主权,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对董才平来说,这离他“做常州最大企业”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为了早日圆梦,他带领员工掀起了“三轮发展规划”的建设热潮。


第一轮发展(2001-2005),中天钢铁夯实基础、扩大规模。2005年,集团一举成为常州第一家产销双超百亿的企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第二轮发展(2006-2010),企业开始转型升级,从普钢向优特钢转变。到2010年,集团优特钢比已占到总产量的70%以上,“中天牌”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


第三轮发展(2011-2015),中天钢铁全面进军高端市场。2013年,集团成为常州市首家营收超千亿的企业,真正实现了董才平“常州最大企业”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董才平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深知,钢铁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


2009年6月,集团成为“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应用基地”;2010年12月,中天钢铁集团院士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


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领导的研发团队帮助下,中天钢铁先后开发出以500、700兆帕高强度带肋钢筋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特别是700兆帕高强度带肋钢筋,成功填补国内空白。这意味着中天钢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钢材生产商,而是成为了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No.04

环保投入超200亿元的远见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董才平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特别是环保责任。“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这不仅是中天钢铁的发展方针,更是董才平对社会的承诺。


创业15年来,集团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了70亿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更是超过了200亿元。在很多人还在争论环保与发展的关系时,董才平已经用真金白银做出了选择。


集团积极运用“三干一水一电”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引进德国GEA公司干法除尘技术,使烟尘排放仅10mg/m³,远低于国家标准。


为减少运河水开采,保护太湖流域水环境,集团积极实施中水回用工程,每年节约用水约150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多少个西湖的水量,董才平和他的团队都能如数家珍。


2016年,企业节能环保总投入达到80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突破200亿元。中天钢铁也成为全国首套从软件平台到高级应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能源管控系统。


这些投入不仅保护了环境,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集团吨钢综合能耗0.605吨标煤,吨钢耗新水4吨,主要环保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董才平常说:“环保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对环境的投资,最终会回报给企业和社会。”


No.05

让员工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



与许多企业家不同,董才平始终把员工放在首位。“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天钢铁最朴实、最真诚的心愿。


在董才平看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无论是客户、股东,还是员工。


早在2011年,中天钢铁的员工人均收入就超过4.5万元;到2023年,员工平均年薪已达12万元,并连续三年加薪。


更令人称赞的是,从2021年起,中天钢铁宣布在“十四五”期间每年为普通员工调薪,普通员工每年涨薪1万元,到“十四五”期末要达到15万元。


这种“定额加薪”的承诺,在民营企业中实属罕见。它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实力,更体现了董才平对员工的真诚。


此外,集团还通过提高工龄工资、公积金缴存基数、培训经费等举措,持续提高全体员工福利待遇。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效推进了全集团干部结构优化,与南通、特钢两大公司开展干部轮岗交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在关爱员工的同时,董才平也没有忘记社会责任。2008年,投资1.5亿元创立常州中天实验学校,连续三年中考取得辉煌成绩,四星级高中录取率超过85%。


2008年汶川地震,中天累计向灾区捐款1190万元,成为常州单笔捐赠最多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企业已向社会捐赠超12亿元。


No.06

迈向世界500强的新征程



今天的董才平,已经不再是那个锁厂临时工,而是执掌年营收近2000亿元钢铁帝国的商业领袖。


但他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中天钢铁已经形成了以常州、南通、淮安为主的“一总部、多基地”战略布局:


常州基地是全球单体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优特钢棒线材精品基地;南通基地建设一期年产1000万吨、远期规划年产2000万吨的世界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


淮安基地建设年产150万吨、全球规模最大的超高强精品钢帘线基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董才平充满信心:“目前的低谷只是暂时的,我对钢铁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他的目标是:在“十五五”期间迈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建设一座“有规模、有品牌、有内涵、有温度、有核心竞争力,备受尊敬的世界一流钢铁联合企业”。


从锁厂临时工到千亿集团掌门人,董才平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励志与鼓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多大胸怀就有多大的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的事业。


在常州这片热土上,中天钢铁这座钢城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如日中天”,在董才平的带领下,稳步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财经   民企   厂长   江苏常州   临危受命   中天   钢铁   常州   企业   员工   集团   临时工   钢城   钢铁集团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