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港大演讲: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科创引擎(附原文)

昨日,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及主席蔡崇信亮相香港大学商学院,发表了一场主题为“前瞻十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科创引擎”的演讲,分享了诸多个人见解。

回顾阿里发展,蔡崇信强调其“有机生长”模式,从B2B业务顺势拓展至C端,支付宝解决信任难题,云计算布局更是技术自救的关键之举。

关于中国经济,他认为“十五五”规划聚焦制造业强国与技术自主。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地位不变,制造业升级带动AI应用。中国AI走普惠路线,以2030年AI设备高渗透率为目标,注重普及速度。

中国AI发展优势明显,能源、成本、工程与人才等方面均有红利。在开源与闭源选择上,他看好开源路径,阿里借云基础设施盈利,构建生态壁垒。

个人成长方面,他建议提升知识获取与分析能力,通过编程等训练思维,学习多学科知识。对于AI泡沫问题,他指出AI技术真实,金融市场或现泡沫,未来AI有望成为人类伙伴。

以下为翻译原文:

阿里最早做的是一个B2B跨境贸易网站,1999年上线时是全英文的,主要为了帮助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

后来,随着国内市场崛起、消费者行为转变,他们顺势延伸到C端,从阿里巴巴到淘宝,从企业到个人,业务自然生长。



随后支付宝的诞生,也是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危机:买家不敢先付钱,卖家不敢先发货。阿里则提出一个托管机制,先由第三方保管资金,再根据交易结果释放。

这个简单的机制,为当时互联网的商业体系补上了一环:信任基础设施。

“If you want to found companies later on, you would always want to favor organic development over acquisitions. [...] because you are developing through your team, and your team has the best DNA in terms of the Alibaba culture and innovation.”

“好的公司不是靠收购堆出来的,而是有机长出来的。”

阿里进入云计算,实则是被利润结构倒逼的技术自救。那时,阿里的电商系统已经处理海量数据。每笔交易背后都有几十个数据库调用、支付、搜索、推荐。而服务器来自戴尔、存储来自EMC、数据库靠Oracle。

当时,阿里的CTO警告:

“If we continue to use third-party software and hardware, we will later on hand over all our profits to these technology vendors.”

也就是说,如果延续这种依赖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上游一加价,利润全蒸发。所以,他们决定做自己的云。这不是简单的“租服务器”,而是做一个“跨数据中心的分布式操作系统”,支撑亿级用户的并行计算。阿里云最早的客户,就是阿里自己,也就是所谓的dogfooding(软件公司自己用自己的产品),再推向外部。

这套逻辑,十几年后被国家战略验证。

“技术自主可控”如今已是政策共识。

阿里当年的选择,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自主化的缩影。

“China wants to continue to be a manufaturing powrehouse, I think the empasis on the manufacturing economy, which is part of the real economy is right there.”

十五五规划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制造业强国。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不到40%,而美国是70%。这说明中国的经济仍然以生产和出口为核心。“中国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仍会是全球制造中心。”制造业带来就业、工资、出口和技术外溢,是最稳定的、最具复利效应的增长引擎。

回顾中国经济崛起的路径,从人均800美元提升到1.3万美元(并有望在未来十年达到3万美元),真正推动这一跃升力量的,就是生产制造以及全球供应体系。

“They say, China is exporting excessive capacity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 The definition simply means that you have producation capacity that your domestic economy cannot absorb, therefore you resort to exports.”

“过剩产能只是国内消化不了的产能。[...] 通过出口,把产能转化为价值,本身就是国家致富的合理路径。”德国长期依靠汽车出口支撑经济,却从未被指责为‘产能过剩’。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外向型增长也不应被污名化,而应被视为一种经济体的自然演化。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中国选择的正确路径,但这条路需要不断升级。过去我们出口的是鞋子和衣服,未来出口的将是电动车、电池和光伏。这三样,正好对应全球能源转型的刚性需求。制造业的升级,直接牵引了AI的落地方向。因为AI真正的规模效应,就体现在工业环节的降本增效上。



十五五规划的第二个关键词,尤其在当前地缘政治的背景下,是技术自主。

“We want to become technology self reliant. [...] The AI plan simply said that in 2030, we should see 90% penetration of AI agents and devices.”

到2030年,AI代理与设备要达到90%渗透,落地机制是市场化。这是一个应用导向的目标。

与之相比,美国的AI政策关注技术前沿,例如模型参数、算法突破;而中国的政策,更像是一场普惠运动,要让AI变成电力一样,成为基础设施,被更广泛使用。

“You don't keep score by looking at you know how good these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e; the score is being kept by the adoption rate”

这种差异是结构性的。

中美AI竞赛的关键不在技术指标,而在adoption rate(采用率)。AI的社会红利,并不来自一两个SOTA模型,而在于全社会的普及曲线。当农民、制造业工人、教师、小商户等等各行各业都能用AI时,这项技术才真正进入经济血液。



因此,中国的AI发展策略,本质上是“普惠型AI”:

中国AI的底层优势首先是能源红利。AI是能源密集型产业。中国在这一层早就布局,十五年前就开始大规模投资输电网络和配套基础设施。中国的国家电网的年资本支出约900亿美元,而美国只有约300亿美元。中国电力装机容量是美国的2.6倍,电力产能净增量是美国的9倍。另外,新增能源部分中,太阳能和风电占主导,能够为AI提供绿色能源基础。然后是成本红利。

建设一座GW量级的数据中心,中国是4亿美元,美国则是10亿美元。这有着结构性的成本差距。

“Chinese models are not very far behind the US, because China has a lot of engineers and it's the country that produced the most standard students every year. [...] Lacking in GPU actually creates an advantage of starvation.”

中国的AI团队在系统工程能力上已经非常突出。长期的GPU短缺,反而逼出了更高的优化效率。在分布式训练、调度优化、功耗控制等方面,中国工程师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在人才供给上,“全球有超过一半的AI科学家和研究者,在中国大学有过学位。”有Meta的员工调侃:“我们的AI团队里,几乎全员讲中文。”这很有意思,“过去中文是出海的障碍,如今在AI时代,它反倒成了优势。”另外,中文互联网的内容密度、语义复杂度,也可以为AI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这种语言层面的优势还在放大。

谈到AI的全球竞争格局以及中美的差异,蔡崇信重点提到开源和闭源之争。

总的来看,国家主要在两种模式种做选择:

在美国,企业若要接入OpenAI等的服务,往往需要承担高额的订阅和调用费用,这使得AI的使用门槛居高不下。

而在中国,阿里的多个开源模型,用户已经可以自由的下载,并部署在自有的基础设施(例如自己的笔记本或者企业服务器上),成本极低。

长期来看,开源是一种更加经济、更加安全的路径,并且这也与他之前提到的普惠逻辑一致。

既然是开源模型,那公司如何赚钱?

“We don't make money from AI.”

阿里不是靠AI模型本身盈利,而是通过支撑AI运行的云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阿里提供一整套底层能力,例如算力、存储、安全、数据管理、网络服务,让用户能在其云平台上稳定、高效的运行AI应用。这一完整的云产品矩阵,是AI落地的核心支撑,也逐渐形成了阿里生态的护城河。这就像酒店业,真正决定收益的,不是每个房间的装潢,而是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运营效率。AI越普及,算力需求越大,云基础设施的商业价值就越高。

在个人层面,蔡崇信建议:

“You should learn how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develop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formation coming to your conclusions.”

个人成长有两大核心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建立分析框架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时代,懂得筛选、提炼和建模,把信息处理为自己的理解系统,是真正的竞争力。

在学科方面,他建议年轻人学习心理学和生物学,去理解人脑、信息处理与决策机制;还可以关注材料科学,从比特(数字信息)到原子(物理载体),他认为下一轮技术革命将发生在物理世界,材料科学是突破一些技术瓶颈的关键领域,特别是在半导体等核心硬件领域的创新。

那么“AI会不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泡沫?”

“There is a real model and then there is a financial market model.”

“AI是真实存在的技术,只是金融市场会泡沫化。”

互联网当年也经历了破裂,但留下的基础设施,例如服务器、协议、带宽等等,都变成了今天的生产力。AI也是一样:它的模型、算力、基础设施,都是真实可见的资产。泡沫,是金融估值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

AI能够像朋友一样给出答案、交往的时候,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目前,AI更多的是一种效率工具;未来,AI有望成为人类的朋友,有更好的交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科技   崇信   原文   引擎   阿里   中国   基础设施   技术   模型   美国   制造业   红利   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