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说:“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做人就要深藏不露,不要随随便便被人看透。
但深藏的东西太多了,就变成了负担,怪难受的。
人到了中年,这样的感受越发明显。
中年人的生活,就没有“容易”两个字,但能对谁说呢?
一大批中年人,把悲伤藏起来。
二十世纪初,著名导演爱泼斯坦的二十八岁的儿子意外过世。
听到消息后,他并没有什么悲伤。
有一段时间,爱泼斯坦读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然后说:“他能写喜剧和悲剧,很傻和愚蠢的国王,女巫和泼妇。但他总是从上万米高空俯视他的角色和生活......”
这句话,让人窥视到了爱泼斯坦的一丝悲伤。
他和莎士比亚共情了——莎士比亚的一个儿子,十一岁就去世了。莎士比亚也没有流露太多的痛苦,而是在《约翰王》中,写了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把自己的痛,以角色的身份,表露出来。
再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爱泼斯坦用到的密码,都是儿子的名字的组合。
有朋友读懂了他的内心,说:“以后再也不会遇到比这更难过的事情了。”
是的,还有什么比“中年丧子”更难过的事吗?
中年人,习惯了把悲伤留给自己,把“轻松的状态”留给别人。
中年人的爱,往往是沉默的,只有同年龄,差不多遭遇的人,才能够懂得。但懂得了,也不会戳穿,心照不宣。
人到中年,生离死别要面对,还有失业、离婚、再婚、儿女学坏、被人欺骗等,都会带来悲伤。
被社会毒打的一群人,却成为了最擅长掩饰的人。
变成这样,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去,还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还知道,很多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只会看你笑话。
现实生活,不允许中年人太悲伤。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名人阮籍,在母亲过世时,一声长哭,吐出了鲜血。
安顿好了后事,阮籍毫无顾忌地吃肉,喝酒。
有人到皇帝面前告状,说阮籍不守孝道,应该流放到偏远地方去。
按照儒家对孝道的解释,就是要在父母过世三年里,穿朴素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一切都要体现哀伤的样子。
皇帝说:“你看他身体都那样了,你不去和他一起分担忧愁,还说这些话?身体抱恙的时候,喝酒吃肉,有什么不妥吗?”
是的,中年人必须停止悲伤,好好活下去。以后要面对的事情,是很多的。
有人过世,中年人必须忙前忙后,安排后事。
落葬、待客、守灵、选择坟墓......一样都不能少,哭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每次葬礼之后,就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毕竟,工作好,才有收入,能够养家糊口。
总会看到一些中年人,有几天丧假,回老家了。但是单位有人打电话过来,安排过几天的工作。
人还在悲伤之中,工作就接踵而至。这有什么办法呢?
一些开店的夫妻,因为老人过世,耽误了几天,顾客、销售都催促。也因为损失好几天的收入,懊恼不已。
也不能因为老一辈过世,就不管孩子。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看过一些打工人,泪水还在脸上,没有干透,就踏上了再次去打工的火车。
是的,人到中年,一睁开眼睛,都是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
怎么样做,才是大家可以依靠的人。一方面要人情味,一方面要真金白银。后者往往显得更加重要。
忙忙碌碌,为了几两碎银,这不是贪财,而是生活刚需。
中年人的自愈之后,留下一个个伤疤。
有一只小猴子,不小心被树枝划伤胳膊。
它很痛苦,遇到其他的猴子,就拿出胳膊看。大家也发出同情的声音。
两个月过去了,伤口一次次翻开,导致还没有好。小猴子更痛苦了。
妈妈说:“傻孩子,你应该把伤口藏起来,不给人看。”
很快,猴子不再给人看胳膊,伤口结痂了,变成伤疤。
中年人也不是如此。隐藏悲伤很多年,就变成了伤疤。
我们还鼓励地自己:“伤疤,是身体最坚强的地方。”
情感的伤疤,让人学会了冷漠,忘记了过去。开始过薄情的生活,不再被人伤害。
职场的伤疤,让人有了经验,从而笃定地完成任务,或者逼着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求人。
家庭的伤疤,让人接纳了不完美,也算是做人的格局。
欺骗的伤疤,让人少了信任感,但也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多了保护层。
背井离乡的伤疤,让人开始习惯,此心安处是吾乡。
伤疤,也不会给人看。偶尔会给爱人看,因为爱人也是中年人,是中年阶段真正可以无私互助的人。
哲学教授迈克尔·乔尔比在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更得体地悲伤,但我们不可能智胜悲伤,我们也不想那样做。”
是的,我们要和悲伤共存,隐藏悲伤,然后笑着活下去,告诉家人“没事的”。
任何时候,不要轻易和中年人谈老去的父母,失去的亲人,离婚的过程,工作的兜兜转转。
如果你很幸福,也不要在一个不那么幸福的人面前炫耀,那很伤人。
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作者:布衣粗食。
配图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