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小米所到之处,同行“哀嚎遍野”。
但上周四唯二由雷军亲自发布的重磅产品“小米AI眼镜”,这次碰上硬茬了。
起售价1999元的小米AI眼镜前脚刚亮相,后脚中国AR公司Rokid正式发售其发布了大半年的Rokid Glasses,售价2499元。
一个是自带流量的小米,一个是许多人没听过的创业公司,似乎是个碾压局。但据报道:小米AI眼镜首销3天销量或已接近5万副,而Rokid Glasses全球定金订单已超25万副。
订单太多,甚至让Rokid创始人祝铭明焦虑到睡不着,想直接睡在工厂。
听着名不见经传,其实Rokid的眼镜早就火了好几波。
比如今年2月,祝铭明戴着自家眼镜上台演讲,全程没低头看稿,因为发言稿就在眼镜里,靠手上的戒指控制翻页。这次演讲很快被各大官媒转发,冲上各平台热搜。
他的眼镜还上了中国空间站,是全球第一个上太空服役的AR产品。全国博物馆的AR眼镜也基本全是Rokid,市占率达到99%。
雷军表示AI眼镜是“随身的AI入口”,而祝铭明的想法更夸张:智能眼镜未来一定会取代手机。
这个理工男,竟然比雷军还大胆?
“年轻人的第一副智能眼镜”,
被它提前占了
2012年,谷歌发布了谷歌眼镜。原以为是个划时代产品,结果被吐槽“比手机贵,又没有手机好用”,3年后停售。
谷歌眼镜熄火了,却把祝铭明点燃了。2014年,他从阿里离职,创办了Rokid。
那年大家都在找“风口上会飞的猪”,市场上火的是O2O、社交、电商等。相比之下,Rokid主攻的AR和AI方向十分冷门,所以他们刚开始根本没花心思去说服机构来投资,而是选择自掏腰包。祝铭明和一位联合创始人很自觉地抵押了自己的资产。
逆流而上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为了活下来,Rokid有段时间不得不把主营业务暂时转向别的领域。
祝铭明却很淡定。有人问他“怎么面对创业挫折”,他回答:“没钱了找钱,没人了找人。如果产业临界点未到,就耐心等待。”
他的耐心倒是没有白费。
他先是等到了B端市场的机会,比如在博物馆和景区,用它的眼镜可以实现文物、名胜的智能导览;在工业领域推出的产品,既可以为工人提供安全保护,还能帮助工人无需手动就实现录像、测量、通讯等功能。
但B端的市场有限,Rokid的产品每年出货量只有几万,只能当个小众爆款。
必须想办法杀入大众消费市场。而这个临界点,又被祝铭明等到了:AI爆发。
在此之前,他也一直在努力杀入大众消费市场,推出了一些更符合大众需求的智能眼镜,用户可以它们玩游戏、看电影、办公。
戴Rokid AR lite眼镜玩《黑神话:悟空》
不过这些售价三四千的智能眼镜,虽然酷炫,但在日常生活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差些火候,不足以出圈。
直到AI融进眼镜里,真正的产业机会终于来了。
特别是在2023年,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了Ray-Ban Meta。第二年该款眼镜新增了AI功能,狂卖224万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上周四的小米发布会,小米AI眼镜也是毫不掩饰地对标Ray-Ban Meta,足见其影响力。
Rokid的速度比小米更快,去年11月就发布了Rokid Glasses。过去的AR眼镜离普通人太远,这个“AI+AR”的智能眼镜在售价和功能上瞬间拉近距离。
有了AI加持,智能眼镜立马成为香饽饽。艾媒咨询监测研究数据显示,预计到2029年,全国智能眼镜市场规模有望达1191.1亿元。
而默默干了10年的Rokid,在国内提前把坑占了,估值到了10亿美元。
小米搅局,凭啥他们不在乎?
小米入场,加上雷军“干一行行一行”的风评,让有些人觉得Rokid这个前浪要危险了。
但目前祝铭明还是很淡定。
一方面,小米的眼镜和Rokid的眼镜虽然都能叫智能眼镜,但严格来说并不在一个赛道。
6月30日,据XR Vision报道:小米AI眼镜首销3天销量或已接近5万副,创下了中国AI眼镜最快销售纪录。祝铭明亲自在这篇文章评论区回复网友说道:“产品不大一样,其实没太大竞争,要和小米学习。”
究竟哪里不一样呢?这涉及到现在智能眼镜的三种主要路线。一是智能音频眼镜,可以听音乐和进行简单的语音交互;二是小米AI眼镜之类的产品,在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摄像头;三是Rokid这样的路线,在二的基础上增加了AR显示模块,不仅能拍照、录像和视觉识别,还能将结果显示在眼镜上。
Rokid的路线显然最激进,但如果有合适的应用场景,体验也无疑会是最好的、最人性化。
当提词器使,将提示词显示在眼镜上;导航时,把导航信息显示在眼镜上,实时规划路线;翻译时,不仅有语音翻译,翻译文本也会同步呈现在眼镜上;做饭时,问眼镜怎么做哪道菜,它进行AI搜索,把搜索结果显示在眼前。
此外还有看电影、玩游戏、办公等功能,这些普通AI眼镜也做不到。
另一方面,做智能眼镜很难弯道超车。
在业内,很多人把AI和AR眼镜的实现难度称为“不可能三角”,即高性能计算展现力、续航和重量上,三者很难同时满足。
就像Rokid Glasses,49克的重量比起普通眼镜还是稍重一些,4小时的续航比起他们想要取代的手机更是相差甚远,为此他们还配备了一个支持快充的眼镜充电盒。
即便这样,这个产品也已经算是Rokid过去10年技术的集大成者了。为了做好它,团队做了几十个版本的方案。祝铭明说:“在我们公司,产品高于0.5克的重量变化都必须向我直接汇报。”
面对“不可能三角”,就算是巨头也没法一蹴而就。
小米在2022年就做过类似产品,当时叫“米家眼镜相机”,但100克的重量没少被诟病。
再比如苹果的Vision Pro,性能强大,可玩性高,但重量接近650克,哪怕是发烧友的脑袋也坚持戴不了太久。业内最火的AI眼镜Ray-Ban Meta,重量轻至42克,则只有拍照录像和一些语音交互功能,而且每次录视频只能录3分钟。
苹果和Meta尚且如此,所以按祝铭明的话说:就算是大公司入局,照样得“螺蛳壳里做道场”。
拿下70亿身价之后,
还要跨过两大难关
随着技术日趋成熟,不只是小米,很多企业都来分一杯羹。
今年1月的CES展会上,智能眼镜产品成了绝对主角,包括AI及AR眼镜在内的智能眼镜数量达到59款。
互联网大厂、AR眼镜厂商和创业公司纷纷入局,连珠宝品牌老凤祥都推出了AI智能眼镜。
竞争极速加剧,是Rokid要克服的第一大难关。
首先要扛住压力,特别是来自巨头的压力。虽然巨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不可能三角”,不太会形成碾压式的技术优势,但它们还是有足够的能量消灭一家创业公司。
对此,要想办法怎么把坏事变好事。巨头集体入场,其实也增加了行业声量,做大了蛋糕。另外在祝铭明看来:“如果大公司希望在两年内把你集中精力消灭掉,那么你就一定要在战场上扛得住这两年的时间,挺过这一切后,这家创业公司基本上就有很多机会了。”
其次,当玩家激增之后,各类产品在初期难免良莠不齐,可能连累智能眼镜被贴上“鸡肋”“智商税”等标签。
这种情况下,Rokid也要能够划分界限,让用户知道自己是真有些东西在身上。
要做到这点,只有靠产品。这也带来另一个大难关:如何把智能眼镜变成大众刚需?
拿智能手机作参考,智能眼镜第一个靠克服的问题是使用门槛。
祝铭明曾举例,拿到第一代iPhone时,谁都知道滑动滚条可以解锁手机,不需要教。他也希望用户在拿到智能眼镜的10秒之内,能自然而然地会使用基本功能。
现在的智能眼镜还未达到他希望的产品状态,如果不能克服,那么大概也只能局限在小众爱好者圈子里了。
另外,智能眼镜要成为大众刚需,更要取决于它是否有足够多的带来体验大幅升级的使用场景。
智能眼镜主打的一些功能,比如导航、解题、支付、翻译,手机都能做到,智能眼镜在这些方面的体验提升目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像提词之类的功能,智能眼镜确实强过手机,但祝铭明对此心知肚明:“这是传播点,不是卖点。”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有提词器的需求。
除了基础功能缺乏强差异化,智能眼镜的内容生态现在也是一大软肋。虽然Rokid每年都举办AR应用开发大赛,还把比赛奖金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但影响力终究有限,所以智能眼镜能玩的软件和游戏寥寥无几。
所以,就算智能眼镜能取代手机,也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取代手机是理想,但怎么让用户在各种场景下都觉得产品真好用,是更值得关注的现实。
有理想才能做大,理解现实才能走得更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