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后一天,我刷朋友圈差点晃神。
满屏都是“GPT-5要颠覆世界”“调参到凌晨”的消息,可转头看做AI客服系统的朋友,却在群里吐槽“模型精度又涨了,客户却要退钱”。
这两年AI圈像坐过山车,从前吹模型多强,现在全在愁“怎么用”。
后来我才明白:别再吹模型参数了,AI能“长进业务流程”里,才是真能赚钱的本事。
前两年那阵,谁的模型参数多谁就是老大。
GPT-4搞出1.7万亿参数,Claude3追着到1.3万亿,朋友圈里全是“人类要被取代”的恐慌。
可这两年风向全变了,我问朋友,现在客户到底要啥?
他翻着聊天记录给我看:“有个电商老板说,你们的AI能写100种营销文案,但能不能接进我的订单系统?
客户骂‘快递丢了’,AI不仅要道歉,还得自动查物流、触理赔,不然我花几十万买它干嘛?”
其实这不是个例。2022-2023是“模型红利期”,大家比谁的模型能回答问题;
2023-2024是“应用探索期”,试着把AI塞进场景;
到了2024-2025,直接进入“协同期”,模型再强,接不进业务流程,就是块“能说话的砖头”。
朋友之前遇到个客户,买了套AI系统,结果跟自家ERP连不上,最后只能当摆设,几十万打了水漂。
你说,模型精度再高,用不起来有啥用?
我后来跟着朋友去见了个做服装的企业,才算懂了啥叫“AI长进业务流程”。
他们的AI不是用来写文案的,是嵌进了供应链系统,比如面料库存快没了,AI能自动看生产排期、预测下个月的销量,然后给供应商发补货提醒;
比如某款连衣裙卖爆了,AI能立刻调整线上推荐,把流量导到相似款,还能提醒仓库加单。
老板跟我说:“以前觉得AI是‘额外成本’,现在发现,它帮我少压了100万库存,这比模型能写1000句slogan值多了!”
这里面的门道可以说更简单点:现在搞AI不是砸钱买算力就行,模型推理一次要花不少钱,不用在业务流程里就是浪费;数据也不是越多越好,得有“反馈”。
比如服装AI,得知道哪款卖得好,才能越预测越准;最关键的是“系统整合”,不是搞个单独的AI工具,是要让它跟库存、销售、供应商连在一起,变成业务的一部分。
现在天天泡在企业里,不是聊模型参数,就是画流程图,关键是得知道企业的痛点在哪,AI才能扎进去帮忙。
现在最怕听人吹模型多强。想想也是,企业要的不是“能写论文的AI”,是“能帮我多赚钱、少麻烦的AI”。
AI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的模型更聪明,是谁能把AI变成业务流程里的“隐形人”,不用你喊它,它已经在帮你解决客户投诉、调整库存、优化推荐。
那些还在盯着模型参数的人,可能还没醒过来:能长进业务的AI,才是能赚大钱的AI。
毕竟,AI的价值从来不在实验室里,而在企业的订单、库存,还有客户的笑容里。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