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跟着时节吃喝,把健康“伏”出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湿热交蒸”时期,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气血运行旺盛,皮肤毛孔张开,正是排出体内寒湿、补充阳气的黄金窗口——这也是“冬病夏治”的核心原理。抓住这段时间调理,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三伏天宜喝

按阶段调理,顺时养阳祛湿

初伏:健脾温阳喝“四神汤”

初伏刚入伏,暑热渐盛但湿气未达顶峰,此时调理重点在“健脾”——脾主运化,若脾虚则湿气难排,还会影响阳气生成。

四神汤:莲子、芡实、茯苓、山药各15克,加焯过水的排骨或猪骨,适量冷水煲汤。

原理:四味食材均为“药食同源”的健脾高手:莲子健脾止泻、养心安神;芡实固脾涩精、祛湿止带;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搭配温补的肉类,既能增强脾胃功能,又能温养阳气,为后续祛湿打基础。

中伏:祛湿排寒喝“祛湿汤”

中伏是三伏中最热、湿度最大的阶段,湿邪易侵入人体,导致乏力、腹胀、舌苔厚腻。此时需重点“祛湿排寒”。

祛湿汤:土茯苓10克、五指毛桃8克、赤小豆、炒薏米、芡实各15克,洗净后加焯过水的猪骨炖煮,加盐调味。

原理: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五指毛桃被称为“南方人参”,能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赤小豆、炒薏米是经典祛湿组合;芡实健脾祛湿、固肾益精。全方兼顾祛湿与健脾,避免祛湿时损伤脾胃。

末伏:祛浊补气血喝“陈皮黄芪茶”

末伏“秋老虎”仍在,暑热未消但早晚渐凉,湿气易与余热结合形成“湿浊”,同时经历前两伏消耗,人体气血可能偏虚,需“祛浊+补气血”双管齐下。

陈皮黄芪茶:陈皮、黄芪、茯苓、山楂各10克,加清水煮沸后代茶。

原理: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化解体内湿浊;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增强免疫力;茯苓健脾渗湿,助黄芪补气不滞;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避免补气血时出现腹胀。四味搭配,清补结合,适合末伏过渡调理。

三伏天宜吃

三类食材,应季养身

吃“三瓜”:清热祛湿,顺应时令

苦瓜:中医认为“苦能清热”,苦瓜性寒味苦,能清暑泻火、解毒明目,尤其适合三伏天内热旺盛者(脾胃虚寒者可焯水后炒食,减轻寒性)。

丝瓜:丝瓜味甘性凉,含丰富水分和黏液质,能清热化痰、凉血解毒,还能补充三伏天出汗流失的水分,缓解口干舌燥。

冬瓜: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含96%水分,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暑,且热量低,适合三伏天既要祛湿又怕发胖的人群。

吃“三豆”:健脾补肾,攻防兼顾

绿豆: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暑、利尿消暑,是三伏天经典解暑食材(煮绿豆汤时别煮太烂,保留豆皮更解暑)。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比绿豆更侧重利湿消肿,还能补心养血,适合湿气重且伴有乏力者。

黑豆:味甘性平,能补肾益阴、健脾利湿,三伏天阳气外浮,易致肾阴相对不足,吃黑豆可滋补肾阴,平衡阴阳。

吃“三肉”:温补不燥,补充能量

三伏天出汗多、体力消耗大,适当吃肉类补充营养,但需选“温而不燥”的品种:

鸡肉:味甘性温,能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且肉质细腻易消化,适合三伏天虚弱者补充能量。

鸭肉:味甘咸性凉,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适合三伏天内热重、怕上火的人(比如做成冬瓜鸭汤,祛湿又滋阴)。

羊肉:味甘性热,适合“冬病夏治”人群(如风寒感冒、关节冷痛者),三伏天吃羊肉可借高温排出体内寒气,但需适量,避免上火。

多吃“辛温”:散寒开胃,顺应阳气

生姜、葱、香菜、胡椒、茴香等辛温食材,能温胃健脾、散寒化湿:

三伏天易贪凉(如吃冰饮、吹空调),导致寒气侵入脾胃,辛温食物可驱散寒气,保护脾胃功能;

高温易让人食欲不振,辛味能刺激味蕾,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胃口。

三伏天的“伏”,既是“潜伏”的伏(需避开酷暑耗伤),也是“福气”的福(抓住时机调理)。跟着时节吃喝,既能安然度夏,更能为全年健康蓄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养生   伏天   时节   健康   阳气   黄芪   脾胃   芡实   适合   陈皮   茯苓   湿气   赤小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