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所有不幸,就在于四个字:假性和解

文/兰妈谈育儿

“你是不是傻呀”

“我供你读书,很辛苦的”

“什么乱七八糟的”

“你长大了是不是”

“这么大了,也应该帮上家里一点忙了”

“你太不长进了,这么点事都记不住呀”

...

曾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上面说的这些话,平时会经常对孩子说,孩子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大的反应

可自从女儿读初中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动不动就对她大声吼叫,遇到什么事情也非要以她的意见为主

否则,孩子就会极端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直到妈妈妥协为止

对于这样的情况,妈妈一直以为“就是被坏同学给带偏了”

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种叫“假性和解”的东西,才是造成一段关系、或者一个家庭不幸的开始

那什么是假性和解呢?

举个例子:

孩子和你顶嘴、不听话的时候,你生气地把孩子揍一顿,可事后你又觉得自己冲动了,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为了弥补你的错失,你可能会给孩子买一件玩具、一颗糖哄一下,你以为孩子会忘记你揍他的事情

可事实上,孩子非但不会忘记,反而还会成为一道伤疤烙印在心上,孩子缺的也从来不是一件玩具、或者一颗糖果,而是来自爸爸妈妈真诚的一句“对不起”

但生活中,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这么做,他们觉得和孩子道歉会有失威严,家长打孩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就这样,本来就存在问题的问题,如果仅凭一句话、或者一些小礼物哄哄就绝口不提了,你以为孩子不说话就是接受,实际上却是孩子翅膀还没有长硬,也是没有到“翻脸”的时候

所以说,假性和解的意思,就是问题从来没有被重视、或者真正被解决过,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再计较、也和好了,可情绪从来没有被重视过

再后来,随着“假性和解”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曾经被隐藏的伤疤就会连带着爆发,而孩子当初有多么隐忍,他们现在的愤怒就会有多高

那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不想让自己家庭开始变的不幸,那一定要从拒绝“假性和解”开始

比如,遇到问题时多用以下3个态度去对待,你会发现孩子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亲密了

01

正确对待问题

多问:“怎么了,可以跟我多说一些吗”

什么是有效沟通?什么是有效解决问题?

兰妈认为,有效沟通就在于一个关键点:遇到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等着让问题会自动消失

是的,特别是亲子之间的问题解决,最重要的就是沟通

70%的是情绪,30%的是内容,如果一开始情绪不对,那么内容就会逐渐变得扭曲

所以,一个家庭的所有幸运,就是从拥有一个好情绪开始

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或者孩子遇到一些问题时,我们大人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确保自己不会被和解决问题无关的情绪所激怒

比如,当孩子遇到问题、或者干了一些触碰你底线的问题时,一定要少问“你怎么回事”,多问“怎么了,可以跟我多说一些吗”

有一个亲戚,性格特别温柔,大学毕业后就被分到一年级新生处,并且还担当起了班主任的职责

刚开始的时候她是信心满满,总觉得只要她自己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她的学生肯定也会真心对待她

可这样的期待,简直是一年不如一年

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确实是依赖她,课间会找她聊天,就连家里面的一些秘密也会分享给老师

二年级的时候,很多学生看她好说话,就开始了一部分上课不好好听课、下课打架斗殴,至于作业从来就没有收齐过

而到了三、四年级,她所带的班级直接成了倒数第一

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的职责就正式和她告别了

可奇怪的是,让她不再担任班主任一角色之后,学生们反而更听话了,特别是她的语文课上,那基本上就是个个守规矩的“好学生”

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新来的班主任特别厉害,只要是一犯错就会受处罚、然后还要写检讨

也许是有了对比之后吧,班上的孩子们才会念起曾经的好

这件事,当时给我的感触就很深,对育儿这件事情也有了重新的认识:教育不能统一一种方法,有些孩子需要严厉、有些孩子需要温柔,我们要做的也是正确认知问题,并正确对待

而且这件事情我们是有一个共同目标的,就是了解问题、纠正问题,最后才算是真正解决问题了

那身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做好这个目标呢,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多说

比如,孩子遇到了问题时,那就多问“怎么了,可以和我多说一些吗”

又或者,孩子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时,先静静地守在一旁,什么也不要说,等到孩子情绪不再那么大的反应时,再以八卦的形式对孩子说:“哎呀,我这急性子,真的好奇你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可以满足一下我这个吃瓜群众的好奇心吗”

如此,没有批判环境下的语言沟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敞开心扉,然后和你说得更多

02

有效回应情绪

勤说:“别着急,慢慢说,我听着呢”

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

“人生那么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请允许自己枯萎几天,也许当前的你,会觉得很沮丧、很委屈、也很难受,那就允许自己有个阶段性的疲惫吧,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然后再继续热爱生活”

没错,这才是清醒人生的第一步

和亲戚朋友、同事伙伴如此,和自己生的孩子也一样

认识一位年轻妈妈就是如此,她是我见过和自己孩子相处方式最舒服的亲子关系

一次放学路上,女儿背着她买了“蟑螂口香糖”,看起来是口香糖,打开之后居然是一只恶作剧的“大蟑螂”玩具

因为害怕被发现,女儿看到妈妈来接她时,双手一直背在身后

直到,一个同学不小心碰到她,玩具掉地上,妈妈才看到了真面目

看看女孩的表情,明显变得怯懦害怕,本以为妈妈接下来的教训会让她更自卑害怕

没想到,妈妈压根就没有批评她,反而像个孩子一样捡起“蟑螂玩具”,然后小心翼翼地研究起来

那模样,看起来像极了贪玩的孩子

而女孩看到那一幕后,整个人看起来也瞬间轻松多了,手把手教了妈妈如何操作,妈妈还开玩笑拿玩具吓了女孩一下

再后来,女孩和妈妈解释买玩具的事儿时,妈妈也停下脚步,然后耐心地说了一句“别着急,慢慢说,我听着呢”

那一刻,我才明白,没有无缘无故的叛逆反抗,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依赖和信任,任何一段关系的好坏,最后也都取决于你当初是如何看待、如何沟通的

是的,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不服反抗、整天和你对着干,那一个聪明的家长就要做到“允许孩子辩解”

特别是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还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

这是在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机会,也是从尊重的角度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正在耐心听我讲话”

如此一来,亲子之间自然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隔阂、和矛盾了

03

大方承认错误

要说:“对不起,这件事是我的错”

看过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70年代的父母永远不会认错?哪怕他们知道自己是错的,也要嘴硬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

事实上,这也是“假性和解”的一种

一个朋友

她妈妈让她上街去买些食材,好不容易大包小包把东西都买全了,半道上又接到要取快递的消息

朋友说“东西太多了,拿不下”

电话那边的妈妈就会直接开始贬低:“这么大有什么用?连那么点东西都拿不下”

没办法,朋友只好化身奥特曼,嘴里叼着一部分,双手还拿着一部分

又因为半道上实在拿不下,有一个快递跟西瓜一样顺着路边往下滚,她打电话给妈妈询问买了什么

妈妈听了也是不耐烦的态度,直接怼着说:“怎么了,我买什么东西用得着你管吗?你老娘我,现在自己挣钱自己花,还轮不到你教训我”

一瞬间,电话那边的骂骂咧咧,让朋友觉得既委屈又愤怒

多年之后,朋友也成功被她妈妈的“毒舌”给逼得在外面不愿意回家了,妈妈电话骂她白眼狼,她直接默许,就连后来妈妈生病住院也不曾回去看望

事实上,当母女之间把关系相处得连陌生人都不如时,朋友妈妈也曾反省自悔过,可传统认知和古板的思想,导致她始终说不出“对不起”三个字

哪怕自己是错的,到了女儿面前还是固执般地以为“我没错,错的是你”

这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时代隔阂,也固执性的自私心理,这样的人很容易得罪人,也比较容易给他人制造焦虑和负面情绪

不想一个家庭的不幸从打压、批评、还有翻旧帐的毒舌开始,那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句话“错了就是错了,和孩子道歉也并不丢人”

举个例子:

如果你当前做了一件伤害孩子的事情,可你就是不道歉、不理会、也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

那若干年后,孩子也会有样学样,用曾经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你

而孩子一句“我是跟你学的”,也会直接让你有苦说不出口

那么,关于假性和解这个育儿新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育儿   不幸   家庭   孩子   妈妈   情绪   玩具   朋友   事情   班主任   蟑螂   事实上   家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