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之必然”浅谈四“然”。

文/飞哥臻品

人生如舟,行于得失之河,栖于顺逆之岸。我们在岁月的激流中,总在探寻一种从容不迫的生存姿态。那“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之必然”的十六字箴言,宛如古老智慧的星图,为我们勾勒出生命圆融之境的清晰坐标。

争之必然,是生命向上的棱角。

这并非盲目的进取,而是认清方向后的全力以赴。孔子曰:“学而优则仕”,鼓励士人经世致用;《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咏叹,亦是对奋发图变精神的礼赞。这“争”,是莘莘学子在青灯黄卷下的寒窗苦读,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的万千次演算,是田间农民“锄禾日当午”的辛勤耕耘。它源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责任的担当。如溪流奔涌,必要穿越群山,方能汇入江海。这主动的“争”,为生命刻下了深度与韧度。

得之坦然,是耕耘之后的静待花开。

当努力结出硕果,如何面对这份“得”,考验着每个人的心性。这“坦然”,是内心光明磊落的映照,是付出与回报匹配时的问心无愧。《菜根谭》有言:“君子之心,雨过天晴。”所得的,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情谊学识,都视作生命旅程中的必然风景,而非终点。如苏轼屡经贬谪,却能于杭州筑苏堤,于惠州品荔枝,他将每一次“得到”的官职与际遇,都转化为服务百姓、体悟人生的契机,欣然受之,磊落用之,从不患得患失。

失之淡然,是阅尽沧桑后的旷达胸怀。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失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功课。这“淡然”,并非麻木不仁,而是洞悉世事无常后的一种释然与超脱。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并非无情,而是他参透了生死如同四季运行,唯“安时而处顺”,哀乐方能不入于胸次。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道尽了美好易逝的永恒叹息。面对失去的权位、逝去的恋情、远去的友人,我们能做的,是珍藏记忆的温暖,然后整理行囊,继续前行。这“淡然”,是心灵在失去的废墟上,开出的最坚韧的花朵。

顺其自然,是纵横捭阖后的天人合一。

这是四“然”的至高境界,是历经“争”、“得”、“失”的淬炼后,达到的与宇宙节律同步的和谐状态。它并非消极的“不作为”,而是“尽人事,听天命”的通透。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正是顺应事物本性的极致体现。这要求我们在胸怀远大志向的同时,也能敬畏并顺应那些超越个人意志的宏大力量——时代的潮流、自然的法则、缘分的聚散。这是一种不滞于物、不困于心的从容,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笃定。

这四“然”,并非彼此割裂,它们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系统。“争之必然”赋予生命以动能和形状;“得之坦然”让我们能平和地承载成果;“失之淡然”教会我们轻盈地放下过往;最终,一切归于“顺其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行走于纷繁人世,当我们能将这四“然”融于心、化于行,便能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在变幻中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美文   淡然   顺其自然   坦然   生命   花开   旷达   菜根谭   人生   苏堤   王羲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