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年五月开始,威海就像一位含羞的少女,轻轻揭下脸颊的薄纱,开始露出她最美的一面。金色的沙滩、湛蓝的海湾以及花园一般的街道,都让“美”这个词略显失色。
从2022开始,威海旅游业在数个网红景点的带动下开始发力,2023年接待游客总人数5906万人次,总收入630.84亿元;2024年接待游客总人数64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7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接近20%。毫无疑问,旅游产业在近年几年,已经成为了威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然而,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之下,产业长期存在的几个短板硬伤,也让其有些盛名难副。
首先是季节依赖性高。众所知周威海作为北方海滨城市,旅游业受到季节影响非常大,每年十一到第二年的五一,是旅游产业漫长的淡季,很多夏季非常红火的门店,在这个期间甚至是主动关门停业;很多流动摊贩的老板,也选择在这个期间,进入工厂谋生过渡。尽管这两年威海策划了“冰雪+天鹅+温泉”的冬游品牌,但产品深度和吸引力明显不足。
其二是旺季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威海旺季屡屡爆出高物价、高房价、宰客、虚假宣传、景区拥堵等问题,比如今年五一,火炬八街荣登全国最拥堵的30个景区之一,非常拉低游客的体验感,说明在旅游配套服务方面,我们仍然有诸多功课要补。
最后就是旅客人均消费能力不足。我们拿胶东半岛三个城市2023年的数据做个对比,威海游客人均消费是1068元,烟台的是1150元,青岛的是1470元,也就是说,威海的旅游仍是以中低端观光为主,高端消费方面的供给不足。所以也有人说,来威海的游客以穷游居多,但我觉得核心原因还是城市消费供给不足所致。
所以我找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说明,2020年威海旅游的人均消费是1212元,这说明之前旅客是愿意在威海消费的,但这两年在总体旅游收入上涨的情况下,旅客的消费意愿反而降低了。
我们稍微剖析一下:旅游收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基本旅游费用,如食宿住行以及门票,和非基本旅游费用,购物以及娱乐两项。那么游客在这两个大项上,到底有哪些消费在减少呢?
首先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和地区物价息息相关,威海这两年的物价水平不说大家也知道,所以这几项费用不太可能降低。门票方面,热门景点刘公岛和成山头基本没变,但西霞口从22年的99元/人,涨到了155元/人,也就是说个人门票消费可能还提高了。那么纳入旅游收入的每一项都在上涨,为什么旅客个人消费没提起来呢?
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到底是高物价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游客的消费意愿,还是威海没什么值得游客消费的地方。
其实我们都知道,旅游时的花费阈值是高于生活消费的。例如我平时一顿饭花费100元,但在旅游地我可能会提高到120-150元。但大哥你别宰客,非得让我花200元吃一顿饭,那我宁可吃个快餐,这其实就是促进消费的一个度,要把物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博主居住的小区每年夏天有不少民宿客,我和几位外地游客聊过,询问他们对威海物价的感觉,普遍都说不算低,所以大家更愿意住民宿,因为能在屋里做饭。另外一次是有个老乡,托我租个MVP,一听要500-600/天,本来想多租几天,最后只租了一天。
而消费方向上,威海大部分海滩是免费的,确实非常适合穷游的小伙伴。也就是说如果你单纯看海,除了住宿和交通费,在威海真花不了几个钱,免费的沙滩一大堆,几个网红景点,如火炬八街、布鲁维斯号、猫头山也都是免费的,不像有些海滨城市,去沙滩都要花钱,这个得点个赞。
但网红景点普遍是有流量,没深度,难以长时间留住人。虽然目前也在扩展,比如布鲁维斯号和火炬八街,新增了许多小吃和流动摊位,可这些和景区是两层皮,没有内生关联。这里吐槽一下某船的运营,垄断海滩拍摄权的行为,难免有点涸泽而渔了,甚至还不让旅客自己拍照。短视的经营,早晚会自食恶果,葬送景区的长期利益。
那么收费景区经营如何呢?暂时没有确切数据,但通过已经公布出的数据,我整理了一张表单,大家可以看下。虽然2024年景区有免费的政策,但门票收入占比一直在下降,说明旅客为收费景区买单的意愿不高,侧面也说明了威海经济型景区的吸引力不足。
近几年威海景区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
聊到这里,我想大家也能看出来了,威海旅客消费意愿不高,一方面是普遍高物价对衣食住行基础消费的抑制;另一方面是值得旅客消费的点并不多。虽然威海旅游这两年确实很红火,但离“强”这个词还有不小的距离。
既然如此,那有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做些改变呢?我先来抛个砖,有不对的地方,咱们留言区见。
第一:有聚焦,让游客成为“常客”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做任何事不能既要又要。所以吸引游客也要依托城市独有的基因,有自己的侧重点,让游客成为“常客”。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河北省的做法,他们的口号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来河北”,精准吸引京津旅客。所以他们的旅游收入短短几年,就从2021年的4400亿元飙升到了2023年的1万亿元。
威海作为一个旅居城市,它更适合休闲游而非构建以景区为核心的观赏游。网红景点固然可以让城市名噪一时,但景区深度不足,难以让游客形成复购,很多人都是玩一次就不会再去了。所以我一直认为让网红景区长红,即便不是一个伪命题,也非常难实现。
所以威海应该利用好这几年网红景区带来的流量红利,加快树立城市休闲游的形象标签,为来威游客提供3-7天的完整旅游方案,把精力投入到提升旅游体验和旅居方案上,提高游客复购,目标就是打造国内一流的以家庭、情侣为主的休闲度假城市。
第二:为目标旅客打通交通线
这个可能比较难,因为制约威海旅游最大的一个壁垒就是交通。你去趟济南得坐3个小时高铁,去趟北京最快也得4个半小时。所以除了五一和十一这样的大节,威海应该着力在5-10月期间为旅客交通提供便利和优惠。目标客群瞄准家庭和情侣,如果非要再聚焦一点,可以是非沿海的二三线城市人群,包括山东中西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以及东三省等地区。
至于如何打通交通线,有不少案例可以参考。比如针对自驾游旅客给予直接的经济补贴,对于高铁、飞机游客提供往返程的经济补贴。此外,还可以在5-10月份期间,申请开通一些特色专列或者航班,让旅客来威海更方便。
第三:建设特色旅游带,加强景区联动
之前提到景区门票收入这两年占比一直在下降,但刘公岛、西霞口这样的热门景点接待游客数量却一直在增加,说明威海其他收费景区客流非常一般。那么是否可以将威海多个景区纳入联票,比如以刘公岛为核心,将仙姑顶、环翠楼、华夏城设计一个2-3天的联合方案,且为联票游客提供市内免费乘车优惠,用景区收入补贴一部分公交费用,加大各景区的联动和活性。
此外可以打造威海特色旅游带,比如将那香海、布鲁维斯号作为一个片区打造,两点之间规划更多的风景带,通过主题串联、交通串联、文化串联等方式,人为拉通两个景区的联系性。即扩展了景区的游玩广度,沉淀留住更多的游客,又可以延长景区的寿命和活力。
第四:让城市的文化活起来
威海虽然文化底蕴很厚,但使用的非常一般,给人一种只有景色,没有文化的感觉。当然打造文化一定要选择认知度高的文化基因,这里还得Diss一下栖霞街,很多不明所以的游客,都以为栖霞街和栖霞市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文化嫁接就值得商榷。
在我看来,威海至少有两股文化基因值得深度去挖掘,一个是以成山头为核心的先秦文化,一个是以刘公岛为核心的近代文化。但成山头太远,且景区比较独立,打造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尝试将他的先秦元素移植到市区中。
而刘公岛作为近代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能只停留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面。说句实话,大部人旅游还是为了开心,并不是要学习和被说教,所以怎么让以刘公岛为核心的近代文化活过来,融进城市的大街小巷,需要下一番功夫。我们可以参考北京,它的很多地铁站都非常有文化特色,比如张自忠路站、牛街站、景泰站、平安里站都非常特色而且切合北京的文化圈,大家去的时候可以看看。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挖一挖那些近代史文化人物,挖一挖那些文化记忆,让来威海的旅客,既能欣赏美景,也能收货一份历史的记忆。而且这些文化符号,又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文化周边,至少让旅客离开时,不只是带走两包鱼干,还能带走富有地方深厚文化IP的周边。
但要注意的是,打造文化IP一定要用娱乐的心态去做,别搞的太沉重。娱乐并不代表对历史的不尊重,它也可以让人更热爱历史。假如那些先烈穿越回今天的威海,也一定是喜笑颜开,而不是愁眉不展。
第五:用IP和文化打破淡季的桎梏
之前咱们提到威海的旅游旺季就是5-6个月,一进入淡季,客流和旅游收入都断崖式下降。虽然威海也推出了一些冬季游的项目,但目前看收益并不算高。而且一个旅游城市,如果你只能在旺季存活,必然会拉高那个时间段的物价,来平抑全年的收入,这也是造成威海高物价的原因之一。
当前威海淡季推出的几个项目,如温泉、冰雪、天鹅,还是聚焦自然资源和风光,这些点确实有一定吸引力,但它的覆盖面和时效性都太窄,比如看雪,虽然威海是雪窝子,但也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而且威海由于气温不算很低,存雪时间和尔滨等东北城市没法比。
我们参考一下全球淡季方案,发现还是有不少可以尝试的空间。比如反季主题活动、文化艺术IP(这就是为什么要扩展文化,它确实可以延伸旅游城市生命)、价格策略,比如景区价格半价优惠、酒店优惠劵等等。把淡季旅游的重点放在可控和覆盖更广的方向上,而不是小众和不可控的自然资源。
例如威海大量的海鲜是在9月开海后上市,那是不是可以打造自己的海鲜节,就放在淡季,给游客一个不得不来的理由。当然海鲜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客群,划区、划片搞一些特色海鲜,请国内外名厨作为烹饪嘉宾等等,让其成为 IP的一部分。
最后是做好城市的物价管理和服务保障,不仅让来威海游客有更好的休闲体验和消费体验,也让本地百姓分享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红利。
——结尾——
零零总总说了许多,胡乱贡献些拙见。随着近几年威海被网红效应加持,贴上了旅游热点城市的标签,我们都希望这热潮不是昙花一现。诚然威海确实有绵延1000公里的海岸线,这样优渥的资源,但中国毕竟还有近50个沿海城市,仅说自然风光大家的差异真没那大。
私以为这几年超大的流量,除了转换成GDP外,口碑和文化也应该在流量加持下逐渐铺展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旅游产业,给它种下自发成长的基因。我们用美景吸引关注的同时,也要用服务和文化占领游客心智。借用一句流行性,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海岸就是我们的颜值、文化就是城市的才华,人品就是城市服务的态度,做好这些,才能让威海的旅游从热走向强。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的话就给个三连吧。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