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先天流量圣体叠加全网用嘴惹事第一人的老罗,又双叒霸占了热搜。这事儿起因是老罗吐槽:“西贝吃了顿饭,发现全是预制菜,实在是恶心坏了,”骂厨子饭坏,这都不是品牌伤害,你这是刨人家饭馆祖坟啊。果然,不到两小时,西贝创始人亲自下场Battle,放言:
没有预制菜,坚决起诉。
这里先叠个甲,甭管老罗在网上风评如何,我个人对其是非常欣赏的,从最开始的新东方金牌讲师,到后来的牛博网,还有锤子科技和后续的”真还传“,网上黑的咋样且不论。我本人可是真金白银”李姐万岁“买过产品的老锤粉了。
但截止写稿,这两位的论战还在升级,吃瓜群众正方喊着
“拒绝预制菜,守护人间烟火”
反方嘲讽:
“你吃的外卖、下馆子的连锁,哪家不是预制?”
但事实是,甭管你爱不爱预制菜,这玩意你大概率已经吃了十来年了。从麦当劳到黄焖鸡,甚至你的深夜食堂海底捞,都是预制的。
退一步说,就算嘴巴是说谎,但钱包不会,这几年,“预制菜”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味知香成了“预制菜第一股”、安井食品股价暴涨、千味央厨登陆主板。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
连锁餐饮要做大,就得标准化,而标准化,预制菜就是唯一解,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就当民众还在为了”现炒“”预制“争论不休时,海对岸的日本已经把预制菜从战后厨房蔓延到了令和便利店,走了整整七十年。并做成了十万亿日元的超级市场。
所以今天,不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日本,看看这条从厨房走向餐桌、从争议走向秩序的产业演变之路。
起源—1950-1970
战后东京,可谓是物资紧缺,物价失控,
农业上,一代青壮年几乎消耗殆尽;
交通上,铁路,码头炸的没剩几个;
城市里,东京,大阪,名古屋聚集了几十万难民。
这情况,你把天照大神搬出来,他都得说:没救了,重开吧。
所以老麦来东京待一周后,看着这帮饿急眼的难民,给华盛顿发的第一封电报就是:“Give me rice, or give me bullets.”翻译成中文就是:
你要么给我粮食安抚民众,
要么给我枪镇压民众。
人要是饿急眼了,谁TM还管你几星上将啊。
而后来,粮食倒是运过来了,但一片废墟的情况下,你让人天天在家做饭,这是不是有点太扯了,于是日本第一代预制菜出炉:
名为“業務用食品”这东西字面意思就是“给商业和机构用的”,翻译一下就是今天人们说的B端预制菜。
它服务的不是你家,是成千上万工人排队吃饭的工地,学生扎堆就餐的学校,部队、医院、政府食堂……那时候的日本不管你是谁,一天三顿能吃上“炸猪排+米饭+味噌汤”,这玩意标准化配送、流水线加热、限时分发。总而言之,全是预制的。 至于你说他不美味,没情怀?
但它便宜、统一、不出错——饭都没吃饱的年代,谈鸡毛情怀啊。
所以从历史来看,日本的第一代预制菜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他是生存法则下的被动接受。
但很快,用不了十年,日本人对预制菜这事儿就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拥抱了,至于为啥,很简单,战后重建潮来了。
1955年美国发动越战,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而日本作为亚洲桥头堡,突然就从一片废墟丝滑转为物资中转站了。
于是战争赔款没了,工业援助来了,技术支持到了,男人去工厂工地,女人们去纺织医院,所有人都燥起来了,而这也衍生了日本后续的黄金三十年,而在那个时代,很快就有一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出现,大家都忙,谁还有时间回家慢慢生火做饭呢?
而社会的痛点,就是商业的起点。很快,一个名叫安藤百福的哥们,将重塑日本乃至世界的饮食习惯。
安藤百福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战前做过纺织,制盐,幻灯机,时代风口一个不落,全部踩上但又全部扑街。中年时更是喜提,创业,破产,入狱一条龙,龙场悟道的条件算是拉满了。
所以在这次全民吃饭难的风口上,这哥们发出时代质问:
这年头,一碗热面条,为啥总要排那么长的队?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很快吃到?
然后,这哥们闷在家里,琢磨了一年,试图做出一款能速食且耐存的面条,而他当时的全部家当就一台二手压面机和一口砂锅,剩下的操作全凭硬试,
“如何让面条保存更久?”
“如何让面条快速复水?”
“如何让汤料附着在面上?”
最终他凭借着早年制盐和二把刀的手艺,拿出了时代答案“瞬间油热干燥法” 和 “浓缩汤料”。
1958年8月25日,世界上第一包工业化生产的方便面——“鸡汤拉面”(Chikin Ramen)诞生了。它用纸杯装着,售价35日元,只有鸡汤一个口味。
这款产品在今天看来简陋无比,但在当时,
它精准解决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痛点:
便捷:热水一冲,三分钟就能吃。无需任何烹饪技巧。
廉价:35日元的价格,是店里价格的十分之一。
耐储:可以长时间保存,完美契合了忙碌、不规律的生活节奏。
随后产品推向市场,压根没用任何推广,瞬间传遍大街小巷。所以啊,真正的商业往往就是最简单的逻辑,你能解决痛点,那么营销就是锦上添花,相反,你要是只会营销,那最终客户爱的有多深,恨的时候就有多恨。结果就是,这款产品推出不到半年,就被冠以“魔法拉面”的称号,迅速风靡全国。
它不是被当作一种“无奈的替代品”,而是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代表未来生活方式的产品被大众接受。
家庭主妇为少做一顿饭而窃喜,上班族为能多省出一小时而高兴,学生们爱上了这种三分钟清水变鸡汤的神奇。没人质疑它是不是“预制菜”,有没有“锅气”。
在“吃饱”+“高效”BUFF下,批评声反而被视为古板。
而以此为始,市面上所有的食品公司都看清了时代趋势,“餐饮便捷化”注定是与城市化,伴生出现。
于是,速冻饺子,速冻烧麦,速冻炒饭,各种速冻的日式料理,中华料理开始批量涌现,叠加当年美国的制冷技术快速发展,这让蔬菜和肉类也能长久保存了,随后预制菜的菜单又从主食发展到菜肴上,而即将到来的七十年代,也将把日本初代预制菜的最后一块拼图补齐。
1969年,日本第一台家用微波炉上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响彻街头巷尾:
“パパの帰りが遅くても、すぐ温められる!”
“就算爸爸回家再晚,饭菜也能马上加热上桌!”
而这句广告将彻底地颠覆单一且传统的家庭餐饮模式,
它意味着:家庭主妇不再被厨房绑死,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孩子回家自己能操作微波炉,老公下班不再需要重新现做,这是日本预制菜真正“家庭化”的拐点。
现在回看这个阶段的日本预制菜,其实它干了三件事:
五十年代,业务食品,解决从无到有,吃不上饭的问题;
六十年代,泡面解决的用餐方便的问题;
七十年代,冷冻食品和微波炉的出现,极大程度替代了“主妇劳动”的问题。
所以,关于预制菜,很多人一开口就是:
这玩意,没我妈,没我媳妇做的好吃,没灵魂,没锅气。
这话确实没毛病,但有没有可能这是一种另类的凡尔赛呢?
城市化社会很现实的情况是:
无人陪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城市化的进程就注定独身主义的盛行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坍塌,背井离乡成为常态化了,这个时候父母远隔千里,给不了你一口热乎饭,至于一个天天守着家里给你现炒现做的媳妇,这比例,算了,怕打拳,不聊了。所以,我都漂泊在外996了,留给自己的时间本就不多了,那些不喜欢预制菜的,你们要享受美食有锅气去享受呗,你们有温暖家庭你温暖呗,没拦着你们,但不能你们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说抵制预制菜。
很多时候,很多人就指着预制菜来快速填饱肚子,争取一点为数不多属于自己的的时间。至于健康,我都TM吃泡面了,你跟我聊健康?
而在大城市病兴盛的日本,这种情况更是突出,初代日本预制菜能起飞的根本原因:
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合理”——合理到,在那个时空,他就是部分,甚至大部分居民的最优解。
而下一个时代,日本又开始琢磨,谁说预制菜就等于不健康,谁说预制菜就等于不好吃。一个商业模式,只要能挣钱,这都叫事儿吗,接下里,咱们看着下个时代的商家们怎么一个个解决的。
黄金时代——1970-2000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预制菜,是“吃不上饭”的权宜之计,那么从70年代开始,就是厨房主动走出家庭、进入市场的年代。
首先是城市节奏变了。 新干线在1964年开通,东京、大阪之间的2小时生活圈成型,东名高速和城市地铁网络铺开,把人从家中“拽”到了办公室。通勤时间一拉长,三餐全在家吃,就变成了奢侈愿望。
与此同时,女性大规模进入职场。 1965年,女性劳动参与率约为50%;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已超过65%。“职业主妇”开始变成“白领妈妈”。
同时,日本首次出现了“单人户比例超过四人户”。
这些变化共同酝酿出一个新社会议题:
在节奏快、空间小、独居盛行的都市生活中,谁来解决吃饭这件事?
而便利店,就是那个时代的版本答案。
1974年,日本第一家7-Eleven在东京丰洲开业。 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本卖烟酒,饮料、报纸的小店,会因为“饭团”意外走红。
原因很简单。
饭团好吃,冷了也能吃。不用排队,不用热菜。一个能饱,两三个能顶一顿饭。
于是7-Eleven迅速复制,几年间席卷东京街头。 便利店的冷柜也开始更新换代,引入微波炉,和增加冷藏便当、即饮乌龙茶。
你只要进来,挑一盒便当,顺手拿瓶乌龙茶,在收银台一边等结账一边微波加热,店里坐个五分钟就是一顿饭,连碗都不用洗。它太合理了,合理到像是为当年东京的生活节奏量身打造的一样。甚至,你都没法说便利店的食物全是凑合,因为没过几年,便利店就全面引入了POS系统,至此,每个便当、饭团的销售数据都有记录。 哪个卖得好、哪个口味没人要。不同地区的顾客偏咸还是偏甜,都有数据。
于是:
鳕鱼便当在东北地区偏咸,在关西就要清淡一点;
午餐时段主打蛋白质高、晚上主打轻食解腻。
而企业也顺势给这种方式贴上了“健康+均衡+专业”的标签:
便当标注热量、脂肪、盐分;
饭团做成糙米、糯米、山药、纳豆等细分款;
甚至还推出了“女性人气款”“上班族专用款”“锻炼人群增肌款”。
这一套下来,直到前几年,测评日本便利店,依旧是各大海外美食博主经久不衰的必拍企划。
当然,便利店也不是独角戏。
进入80年代,日本大企业开始引入“中央厨房”配送。 大型食品企业,如味之素、ニチレイ、伊藤忠食品,开始大量开发符合便利店需求的“中短保质期商品”。
这时候,便利店的菜单里,已经有了炒饭、炸鸡块、牛肉盖饭、唐扬、煮物、照烧鸡腿、看明白了吗,到了这里,预制菜已经不是最原始图省事的方便面,和图吃饱的冷冻饺子了。而是一个集合了主食、副菜、肉类、米饭,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的完整一顿饭。
同时,社会上也开始为预制菜正名,甚至有点偷换概念的发明了一个新词:「中食」。
这两个字可太意思了,它直接把日本人的饮食分为三个世界:
内食:在家做 → 代表传统、家庭
外食:下馆子 → 代表社交、享受
中食:买预制菜回家吃 → 代表高效、现代
这一下子,就把不做饭这事儿上升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了,咱不做饭,不是因为懒,是因为懂得时间分配,家庭主妇,也包含家庭煮夫哈。哐哐往购物车塞便当成了理所当然,毕竟「我把省下的时间用来健身、学习,这很合理」。
那故事发展到这里,预制菜已经完成了吃饱,快捷,健康,但这玩意能让人吃好吗。别急啊,昭和泡沫不来了吗。
等到八十年代后期,钱淹脚面的昭和来了,遍地是钱,那咱预制菜也得升级啊。于是就可以看到「デパ地下」,在这个时期开发了大量奢华便当,诸如九州的烤鳗鱼,那玩意全实木包装,连送的筷子都是Omakase店铺同款,当年售价高达1.2万日元,这是什么概念,一顿便当能买当时深圳一平米房子。至于什么来自北海道的土豆沙拉,那玩意号称黑毛和牛级别的土豆做的,这宣传语都给我看楞了,土豆还有黑毛和牛级别的了?但你甭管,商家敢卖,就有人敢买。看到这里,有人会问:当时人都傻吗,花这钱去餐厅吃现做的不香吗?
对此我只能说,人很难想象跳脱自身的时代想事情。
对于当年的日本高级白领来说,我去餐厅要打扮、要预约、要注意礼仪,而买一份高级便当回家,倒杯红酒,用十分钟就能给自己打造出「孤独但精致」的仪式感。
并且这玩意,健康,精致,美味,还不用折腾开火。何乐而不为呢。
而今天,天价外卖的逻辑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我有钱,但我这会儿不想预约,开车,折腾一个点儿去吃饭,但我依旧想吃顿好的,因为200块和20块对我来说没区别。那么200的外卖就是一个很实际的需求。
所以你看,哪有什么人傻钱多,每一个离谱消费背后,都藏这个时代更离谱的实际诉求。
当然,在这股全民预制的潮流下,也不是没有反对声,
一些作家、老年人、文化学者开始怀念“锅气”,批评日本年轻人“活得像机器,连饭都工业化了”。
甚至NHK还拍过纪录片《锅与人》,探讨“便当是否夺走了家庭的温度”。
但在时代大潮面前,这些声音更像怀旧的低语,最终被十万亿日元的预制产业红利彻底淹没。
新世纪——2000-如今
写到这里,我再往后查资料的时候,就陷入了一个问题,因为21世纪后的日本预制菜,其本质已经不是增长,而是渗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成为了“社会基础设施”。而我做内容的原则就是,这玩意真有意思,有看点,能古今对照,能引发思考。而不是硬要形式化的做成编年史水字数,所以关于这段,我们只聊一点,预制菜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日本社会的必须品。
数据显示:
2020年起,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8%,到2035年预计将接近33%。同时,独居户占比已达38%,是全世界独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就意味着——无数日本家庭,家中只剩下一位老太太或中年男性,一个人做饭、吃饭、洗碗的“完整流程”,已经从情感上、到功能上彻底失效了。
而在健康方面,过去十年,日本社会掀起一波“轻盐低油”“糖分限制”“过敏标签管理”的风潮,传统手工料理不仅效率低,反而容易因为不标准而“踩雷”。
基于此,如今的日本预制菜某种意义上,已经开始从便捷,口味,便宜上升到功能阶段了。
比如关怀系列:专为牙口不好的老人设计,南瓜糊、豆腐羹、煮到烂熟的鱼肉,包装上常印着“やわらか”(柔软)。
低盐低糖系列:精准控制盐分、糖分,照顾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小份量套餐:一人食,不浪费,杜绝“一个菜吃三天”现象。
功能系列:添加蛋白质、钙质、膳食纤维等,满足不同健康需求。而全民接受预制菜的,另一个基石就是食品安全。
我先说个暴论:
日本是全球食品安全最顶尖的国家之一,在亚洲领域更是断层的第一。
看到这个结论,你要是觉得这是公知,或者古早知音,赶紧把视频关了吧,要不我怕接下来的数据你看的闹心。
1、在经济学人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GFSI)中,评估 113个国家的食品安全表现,日本常年稳居稳居前三。
2、日本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
国内农产品:合格率 > 99.9%
进口食品:合格率 > 99.7%
3、目前超市普遍标注“产地透明、生产日期+可追溯码”,甚至大部分日企为了获得民众信赖,比如 7-11、全家、无印良品这些企业的内部食品安全标准 还要高于国家标准 20%-30%。
综上,预制菜虽然算是工业产物,但在安全性上,日本人真就放心的。
至于种类上,日本这方面基本也算是走到头了,2024年永旺集团甚至开始给预制菜弄起了三色分区概念:
红色“EAT”区:约450个即食SKU(拿了就吃)。
橙色“HEAT”区:约870个即热SKU(微波炉加热即食)。
绿色“COOK”区:约180个即烹SKU(需简单烹饪的半成品)。
回望这七十年,日本预制菜的过程完成了。
从无到有(生存的答案)
从有到优(效率的革命)
从优到必需(社会的支撑)
所以今天的日本,你可以选择走进厨房享受烹饪的乐趣,也可以选择打开一盒料理包,省下时间去陪伴家人、放飞自我——两者之间不再是道德判断,只是选择不同。
尾声
看到这里,诸位还觉得预制菜有问题吗。坦白说,人间烟火谁都想要,但这玩意越来越像奢侈品。并且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预制菜大概率会是大城市病的必须解药,甚至范围会越来越大,种类会越分越细。
于是,写完这篇内容的当下,我又看了眼这次老罗西贝论战的最新战况,目前焦点已经从“预制”“现炒”之争,转移到了餐厅是否应该标明自家出品为预制菜。
而这事儿吵到这儿,某种意义上和道理没什么关系了,主导的是情绪。
就如开篇所言,所有,我是说所有的连锁餐厅,他的商业模式就注定了是预制菜,要不然怎么保证不同门店的出品质量,怎么保证不同门店的口味水准,总不能同一个品牌,同一道菜,吃出八种口味吧。
麦当劳、肯德基从不掩饰其“复热预制”模式,为何无人苛责?因为它们价格摆在那儿,透明且合理,从未试图以“现炒锅气”为卖点制造溢价。
而目前老罗还有大量的围观群众,反对的也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 “信息不透明”和“价值错配”。
西贝问题的本质:
消费者花着“现炒菜”的价钱,却吃到了“预制菜”,产生了一种被欺骗感和价值落差感。
如果它明码标价“本店使用优质预制菜,旨在稳定风味和效率”,也许就不会引起争议,但这全是西贝的问题吗,好像也不对吧。因为站在西贝的视角里,老罗点的菜品,几乎都是现炒现做的,无非是肉提前炖了,面提前煮了,一些菜统一工厂处理了。
目前餐饮业严格定义上,只有“复热预制”的叫预制菜,西贝的行为很多是“预制/预处理/预加工”。
这都是行业标准操作,这些食材通过中央厨房运过来,也都给你现炒现做了。目前所有人都这么做,而你老罗就指名道姓骂我预制菜,所以我不服,所以我要告你。
但要我说,贾总啊,认栽吧,这玩意你真告不赢。你一连锁餐厅,只要大家愿意追根溯源的严苛下去,有一点预制,那都得算预制菜,并且你一开饭店了,情绪一旦引爆,群众站队了,后续的法律的胜负还重要吗?
咨询:masonjapan
-END-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