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位租金食材升级隐形成本,多重压力倒逼,路边摊加价成无奈选择

说实话,现在走街串巷,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曾经接地气的路边摊,怎么不知不觉就变贵了?一份没肉沫的凉面要10块,隔壁门店才卖8块;夜市一碗馄饨10块,品质还不如店里6块的。

广东有位博主拍过一个视频,她在路边摊点了份牛杂烫菜,没明码标价,结账时41元,可连锁店里同款分量更足、味道更好,只要35.5元。

炸串、饮品也一样,路边摊价格比一些品牌店还高。

视频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吐槽,说现在好多路边摊贵得离谱,品质却跟不上。

顾客觉得贵,摊主其实也有苦衷,在广州番禺的夜市营地,卖茶饮的小玲说,她一杯茶卖15元,跟一些品牌茶饮价格差不多。

大家都觉得摆摊成本低,可算上摊位费、食材费、水电费,利润真没多少。

隔壁卖臭豆腐的豆哥也说,以前一份臭豆腐8块,现在涨到15元,主要是物价涨了,成本上来了。

卖炒田螺的林哥更无奈,人流少了,成本却没降,只能涨价,可价格一涨,顾客更少,陷入了死循环,他现在都打算转让设备不干了。

消费者喊贵,摊主喊难:双向困境如何形成

一边是消费者抱怨“吃不起”,一边是摊主感慨“挣不到”,曾经靠物美价廉圈粉的路边摊,如今卡在中间进退两难。

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最直接——路边摊没了价格优势,同样的食物,门店更便宜或品质更好,为啥要选路边摊?就像博主视频里的牛杂、炸串、饮品,价格比连锁店还高,换谁都会觉得不划算。

摊主的账本却藏着无奈。

他们不是不想低价揽客,而是成本像块石头压着,小玲、豆哥、林哥的例子很典型:食材涨价、摊位有费用、日常开销少不了,不涨价撑不住,涨了价客人跑,横竖都是难。

这种消费者和摊主对价格的认知落差,成了矛盾的起点——大家都知道路边摊变贵了,但贵的背后藏着一本复杂的账。

摊位费、食材、隐形成本:这些开销推高了售价

很多人以为路边摊最大的优势是“没房租”,可现在这个优势正在消失。

为了规范管理,各地把摊位集中规划,摊主得交摊位费。

佛山的潘先生在集市摆摊,赶集时一晚上摊位费加水电费能到248元,普通集市月租金也要1800元左右。

这相当于摊主一开张,就背着一笔固定支出,只能把费用摊到每一份食物里。

食材也在“悄悄”涨价,以前可能用冻货、普通调料,现在顾客讲究新鲜、健康,摊主只能升级食材。

广州卖牛杂的小琴,每天凌晨去进现杀的牛杂,用老家的鲜榨花生油,这些成本比用冻货、普通油高不少,但老主顾认品质,她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说实话,现在做餐饮,食材占比越来越高,摊主想保住口碑,就得在这上面花钱。

还有些成本容易被忽略,办健康证、修餐车、换电瓶,每月几百元;打扫卫生、买清洁用品,又是一笔开销;更别说前期买餐车、制冰机、冰箱,一次性投入上万块,这些都得慢慢摊到每天的营业额里。

看起来简单的路边摊,背后藏着不少“隐形开支”,算下来成本真不低。

从养家糊口到网红经济:摊主经营逻辑的转变

以前摆摊,大多是为了养家糊口,讲究薄利多销。

现在不一样了,不少摊主盯上了“网红经济”,想靠颜值、创意把价格拉高。

比如网红提拉米苏,靠精致摆盘、小资包装,在小县城一份能卖20元以上;普通烤红薯加些麻薯、珍珠,就能变成“爱马仕”烤红薯,卖到20 - 30元。

这些做法确实能吸引眼球,尤其是年轻人图新鲜愿意买单,可价格也跟着翻了倍,但这样的转变也有风险。

网红效应来得快,去得也快,要是价格涨了品质没跟上,顾客尝鲜一次就不会再来。

就像有些网红路边摊,靠短视频火起来,可东西太贵、味道一般,最后只能靠流量撑一时,难有回头客。

摊主们或许得想想,网红标签能带来短期关注,但长久的生意,还是得靠性价比和口碑。

老实讲,路边摊变贵,是成本上升和经营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顾客觉得贵,不是空穴来风;摊主喊难,也不是矫情。

但路边摊的核心优势还是“便民实惠”,要是一味涨价,丢了这个底子,怕是路会越走越窄。

城市能不能给摊主减减负担?摊主能不能少点套路、多点实在?毕竟,大家怀念的路边摊,不仅是那口味道,还有那份接地气的烟火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美食   摊位   租金   路边   无奈   成本   压力   摊主   价格   顾客   品质   开销   消费者   餐车   养家糊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