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禄生说丨他在闽粤赣边干了一件大事,轰动三省客家人!

在中国华南地区(含部分新版华中区域即江西),闽粤赣边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这里位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涵赣南、闽西、粤东北三大板块,均为低海拔山区。

在古代,闽粤赣边属穷山恶水之境,相较于中原来说地处偏远,但同时也就能阻断大型战事。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反倒使闽粤赣边成了古代为躲避战乱被迫南迁的中原移民大军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于是,闽粤赣边就成了客家人的聚集地和大本营。

为防有些北方的朋友不了解,此处对客家人做一个简单定义。客家人的主体为中原汉族人口,他们的祖先在东晋、隋唐、明清等各时期,陆续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徙至闽粤赣边及周边地区,保留了古代汉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活习俗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特和闭合的族群。

今天,海内外客家人总数或已过亿——他们大多数都是由古至今从闽粤赣边开枝散叶分流出去的。

前述志不在详说客家人的历史源流,而是要强调闽粤赣边“山水相连、民情相近”,发音相近、文化同源的客家话,让三省客家人彼此倍感亲切。

那么,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理中心位置在哪里呢?1997年,经地理专家科学测量,国土资源部门在广东平远县差干镇新岭村、福建武平县民主乡坪畲村、江西寻乌县项山乡大钟村的三地交汇点,正式设立了三省界碑,它是三省行政边界的法定标识,也是区域地理的重要象征。

现在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碑,算得上是一个区域性的自驾游热门打卡地,知道此地的客家人越来越多,大家对闽粤赣边三省交界、亲如一家的印象愈发深入。

实际上,早在清代康熙年间,闽粤赣客家人已经形成了三省交界、互为亲邻的认识。但是,囿于古时测绘条件的局限,古时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理中心位置在何处。

反正,从清代至民国,闽粤赣边的各个县份,无论是福建、广东或江西的辖区,都觉得自己的所在地一脚跨三省,去哪个省都挺近的,因此有意无意地会认为本地就是三省交界中心,古称“三省通衢”。宽泛而言,这种感觉是真实情况的写照,可谓老铁没毛病。

这块【双星齐辉】匾,题写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题匾人叫黄鹤,云南人,他当时的身份是江西省会昌知县。

黄鹤在会昌任知县时,喜欢用脚步丈量闽粤赣边,每每沿着古道饱览山区风光,一不小心就走到了福建或广东的地界。这使他觉得,会昌县就是闽粤赣交界的中心地。

于是,黄鹤以知县身份,筹集官银,在会昌建了一座具有地理标识意义的牌楼名曰“三省分疆坊”,意思是说,闽粤赣三省在该县分界,因此会昌就是三省通衢中心。

可以想象,江西会昌县的三省分疆坊牌楼,在清代具有重要的行政价值或舆论效应,它可以彰显会昌县在闽粤赣边的地理战略地位。因此,到了雍正时期,知县范兴谷主持大修了前述牌楼;到了乾隆年间,知县戴体仁又重修了一次。

当然,根据现代地理测绘和地图导示,江西会昌县并不在闽粤赣三省直接交界地带,它在东南方向和福建武平县接壤,南部则与江西寻乌县接连,并不与广东地界衔接。或许在古代,世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直到清末,随着人们对闽粤赣边的地理认知越发清晰,会昌县“三省分疆坊牌楼”破败后,未再重修。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该牌楼消失不见。

但是,江西会昌县作为闽粤赣边的重要县份,其地理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或许是出于历史认知的惯性,或是有感于会昌县作为闽粤赣边交通要塞之作用,它至今仍以赣粤闽“三省通衢”而闻名。

1934年,伟大的教员在会昌写下这样的句子:“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历史   客家人   会昌县   江西   会昌   地理   牌楼   知县   福建   广东   寻乌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