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四川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区,一个没穿衣服、留着长发的孩子冲进公众视野。
他的父母告诉记者:
“我们是在用自然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回归真实的人性。”
一时间,舆论炸锅。
有人骂他们是“疯子”,有人说他们是“新时代的邪教徒”,
还有人提议——应当剥夺他们的抚养权,让孩子回归社会。
但这话说得轻巧,真正的问题是:
剥夺之后呢?孩子归谁?谁来管?
在国内,剥夺父母抚养权的门槛极高。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只有在“虐待、遗弃、严重危害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下,
法院才可以依法剥夺父母监护权。
也就是说,你必须提供证据:
比如孩子被殴打、被虐待、被故意放弃、被迫劳动……
但这对“野人父母”,并没有做这些。
他们给孩子吃饭,也没有强迫孩子劳动,甚至在他们自己理解中这还是在“保护孩子”。
你可以骂他们脑子不正常,说他们愚昧。
但在法律的定义里——愚昧不是犯罪。
退一步说,假设我们真的“剥夺这对父母的监护权”,
可问题马上变成了另一个——孩子接下来怎么办?
在欧美国家,这个问题不难。
他们有完整的儿童保护体系、寄养制度。
孩子会被安置到寄养家庭、福利机构,
国家会为他们提供教育、医疗、心理支持。
可在中国呢?
现实的残酷是:
一旦孩子被剥离家庭,他就可能无处可去。
中国的儿童福利体系主要针对:
而像“野人孩子”这样——父母健在,只是“教育方式怪异”的情况,
在行政分类里,不归任何部门直接管辖。
换句话说,这孩子不是没人关心,而是没人有权关心。
回首过去,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几乎每一次类似的舆情舆论风暴都伴随着“该管管”的呼声,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谁来管、怎么管、管得起吗?
在中国,公共治理系统对“家庭私域”的介入极其谨慎。
因为那意味着庞大的责任与资源投入。
所以当有人高喊“国家要出手”时,
体制内其实也在暗暗问一句:
我们接得住吗?
在我看来,“野人小孩”最大的悲剧,不是有疯父母,
而是——他生在一个不懂如何拯救疯父母的社会。
我们有对错的判断,却没有救助的机制;
有舆论的狂潮,却没有制度的延续;
有一时的同情,却没有系统的方案。
孩子的孤独,正是制度的孤独。
当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无法进入“家庭内部”,
当社会救助机制缺乏“中间地带”,
孩子就在这两个世界之间,被撕裂。
他不是野人,他只是被文明遗忘的人。
“野人小孩”事件不是个笑话,而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父母的偏执,也照出社会的盲区。
一个国家的文明,不是看高楼多高、GDP多大,
而是看——当最无助的人出现时,
我们有没有准备好接住他。
如果今天我们只会谴责父母,而不去构建制度,
那明天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野人孩子”。
我们总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更大的问题是——有些孩子,根本没被允许站上跑道。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