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放弃石油人民币?沙特王储竟把中国当底牌,中方14个字说明一切

朋友群里这两天吵得热闹:有人说沙特要跟“石油人民币”翻脸了,也有人说这是王储在摆太极。把聊天记录往回翻,我大概能还原这事儿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先是去年到今年春天,市场上流传不少“比例”“进度”的说法,甚至有人把具体数字抛得很满,但落到官方渠道,你找不到能盖章的口径。

真正能捉到手的,是几件有时间点、有动作的事。

四月中旬,美国能源部长跑到沙特阿拉伯,放话说美沙在“走向一条通往民用核能合作的路径”。

但最关键的富集问题没解开,按美国《原子能法》的123协定,美国希望沙特阿拉伯接受限制;沙特这边又不愿放弃本土环节,双方就卡在这儿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后来把核合作跟“沙以关系正常化”拆开谈了,就等于把条件门槛往旁边挪,但并没有明确松口“允许富集”,舆论场上很多所谓“已同意”的说法,其实都是过度联想。

与此同时,中沙这条线是真正往前走了。四月下旬,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签了《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名字不轰轰烈烈,内容却很实在:核安全、核安保、人才培养、技术交流,14个字。对沙特来说,这不是“买设备带走”,而是“把能力留在本地”。

核技术到底靠不靠谱?外界盯得最多的是“玲龙一号”

这是一台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功率大约125兆瓦,思路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小做稳”,既能发电,也能给工业供汽、做海水淡化,用在沙漠国家就像量体裁衣。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通用安全审评,这在同类里算头部。你要说王储为什么会被这套方案打动,不光是技术细节漂亮,更因为它把“能源转型”和“分布式、可复制”的现实需求对上了。

但王储不会把筹码压在一张桌子上。夏天刚到,沙特阿拉伯又从“石油”这头给了一个信号。七月十一日,路透披露:,美国八月份对中国的配额要拉到5100万桶,日均约165万桶,是两年多来的新高。

配额不是新闻稿里随手写的形容词,它是炼厂手里拿得到的数字,这一加一减,就是王储手里最硬的杠杆。九月再看,沙特把亚洲官方售价调高,九月对华配额回落到约4300万桶,王储在“量”和“价”之间换挡——这就是典型的价量博弈。

很多人问:“既然核这头美国迟迟不松,沙特怎么还不一脚把美元结算踢开?”问题没这么简单。货币是生态,靠一个宣布并不能落地。真正能跑起来的,是基础设施。六月二十六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在香港落地了第一座境外认证交割库,同时上线了在港交割的人民币计价合约。

它不在沙特,但它把“货币—黄金—跨境结算”的通道打通了一截:手里拿到人民币的机构,可以更顺滑地在离岸场景转换成可交割的黄金,再根据自身风控做资产配置。这不是一句“闭环已成”的口号,而是一个能用的工具。

把镜头拉得再宽一点,你会发现王储玩的是“平衡术”,但不是左右为难,而是左右逢源。核合作这边,沙特用“中国可行方案”逼美国认真谈;能源这边,美国的配额一推一拉,既保住了对华的大买家,也让美国看到“定价权还在我手里”。

我身边做大宗的朋友说得直白:八月配额上去,是把市场份额抢回来;九月价格抬上去,是把利润率兜回来——这两步连在一起,才叫“策略”。

沙特为什么敢这样玩?一个现实背景是它的财政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按照沙特财政部披露的季度数据,2025年二季度,非石油收入同比增长约7%,达到1498.6亿里亚尔,已经接近当季石油收入的体量;同一季度财政赤字也从一季度的水平收窄到约92亿美元。非石油收入“顶上来”的这一波,使王储在油价疲弱、产量限幅时,手里不至于只剩一条路。

再回到“人民币油”的话题。说句老实话,外界最爱问“比例多少、节点何时”,但这类问题常年会摇摆。可把可以核验的拼图拼起来,你能看到方向感:一头是中沙央行早在2023年就签了规模500亿元、为期三年的本币互换框架,给双边流动性兜底;另一头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黄金、合约工具在补链条

SWIFT的份额统计不等于全部跨境用量,但它能反映一种节奏——人民币在全球支付里的占比会起伏,系统性设施却在补位。王储不是为了某个“比例目标”做动作,他要的是“可选项”。

有人不免担心:核这个点,美国如果最后还是不让步,沙特会不会转身?这一点需要把“安全—合规—主权”的三角放在一起看。美国的“123协定”强调不可富集、不可后处理的红线;沙特坚持“本土环节不能空心化”;以色列因素又时不时掺进来搅动水面。

特朗普把核谈从“沙以正常化”里拆出来,是降低了政治耦合,但技术—合规的主线还在那儿。沙特阿拉伯手上的替代方案,除了中国,还有韩国、法国、俄罗斯,各有利弊——这也是它不急着把路走死的原因。

我更愿意把今年春夏这几件事连在一起看:四月的中沙核安备忘录,把“能力建设”钉上;六月香港的境外金库,把“离岸工具”补上;七月、九月美国的配额与定价,把“价量控制权”握住。

三根线交织在一起,王储才有底气在美国说“不仅仅是安全条约我们要谈,在核能上我们的诉求同样要被尊重”,也才敢在中国说“我们要的是长期稳定、可复制的方案”,而不是一两次政治秀的合影。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样的对话并不陌生。核能合作强调的是“安全先行、培养本地队伍”,不是把黑箱拎过去就算交差;

小堆的路径,是在中东这种高温、缺水的环境里,找一条“贴地飞行”的转型方法;

“人民币—黄金—大宗”的组合拳,不用口号化,能用、好用、愿意用,才会自己长起来。

我们做的是把工具一个个放到位——这一点在“玲龙一号”的技术路线和IAEA那道“安全门槛”上,都看得清楚。

写到这里,你大概也能体会到:外界热衷的“站队题”,在沙特阿拉伯桌上更像“选项题”

核上要技术与主权、合规与安全的平衡;油上要价格与份额、现金流与长期合同的平衡;货币上要支付便利、资产配置与风险对冲的平衡。

王储把这些平衡点串起来,才会出现我们这几个月看到的那些“忽近忽远”的节奏。

对观察者而言,与其盯着某个比例的涨三降二,不如把每一件有实物、有制度的“拼图块”先按时间摆好:四月的核安备忘录,六月的香港金库,七月和九月的配额与定价——节奏是有逻辑的,棋盘上也不是一招定胜负。

有人问我最后一句怎么看,我只把朋友群里一句话原封不动发出来:“别急着给谁写定论。”这几年最难学的,是在大国博弈里保持耐心——把信息拼成图,把图放到时间里,很多答案就不需要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8

标签:财经   沙特   王储   底牌   中方   中国   人民币   石油   沙特阿拉伯   美国   配额   核能   手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