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世界技能博物馆于7月3日推出《圆明园数字展·记忆中的技艺》,在“数字真实”中走进“虚拟重生”的圆明园,开启一场时空穿梭之旅。
“复活”技艺,让学术成果走向大众
展览分为“朕的圆明园”“园林设计法”“建造的秘密”“如果它还在”“梦回圆明园”五大篇章。由数字手段“复活”的遗址公园,以毫米级精度还原圆明园40余处景观。从西洋楼的雕梁画栋到澹泊宁静的田园诗意,每场20分钟的沉浸式游览,让观众亲身感受“万园之园”的巅峰建造艺术。
展览在向大众展示传统技艺之外,更是突破传统帝王叙事,聚焦建造圆明园的能工巧匠。第三篇章以回归文物《圆明园匠作则例》为线索,揭秘“样式雷”家族七代设计传奇。观众还可在VR中与数字人郎世宁对话,了解中西合璧的建筑秘辛。
展览负责人屈佳楠称,本次展览在圆明园的历史与技能价值之外,更揭示了技能作为跨文明的语言的连结力量。历史遗产需要“活”在当下,走到市民面前,并最终促成一场有关技艺的跨时空对话。
文旅新场景:当数字技术遇见历史遗产
在文旅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此次展览或可视作文博展览的一次跨界尝试。世界技能博物馆馆长杜娟表示,“我们希望以与众不同的VR体验,激发大家对传统技艺的喜爱。”
在“梦回圆明园”VR体验区,文化遗址透过数字化手段重生,与观众实时交互,让技艺在互动中被感知。观众可以“踏入”圆明园,目睹鼎盛时期的真实场景。总策展人黄自圆认为,观众能实现从‘观展’到‘参演历史’的转变,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文化内涵。
除了VR体验,展览还包含一系列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完成一场场对“技能”的再解读。例如,“水法重现”互动游戏邀请观众修复十二兽首水利工程;在圆明园的匠心画卷上,能查询到古建筑行当里流行的“八大作”;建筑材料宝藏库里,陈放着可触摸的汉白玉料、琉璃瓦片、建筑彩绘;融合图像生技术的AI拍照,能让观众生成自己在清代宫廷里的人物肖像。
展览隐含一条清晰的产业逻辑:将古代技艺转化为现代可感知的“技能语言”。这种表现形式的转变十分重要。因为“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体验,正成为年轻观众的核心诉求。6月26日,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上海文旅场景消费报告》显示,在年轻群体中,以文博场馆为承载的“体验”消费愈发普遍,文旅消费正从传统功能满足向追求情绪价值与个性表达的代际需求跃迁。
这或许预示着未来文旅、展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技术与功能,而是能否用科技唤醒文化中的情感记忆。真正的科技赋能,是让二维码背后的文化内涵比二维码本身更吸引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