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有一群孩子,
不是没有学可上,
也不是不被父母深爱,
而是,真的上不动了。
他们关上房门,不愿出声,
他们回避教室,浑身战栗,
他们坐在校服里,却像坐在刀锋上。
当我们埋怨孩子“太娇气”的时候,是否也愿意停一停,问问:
为什么这些在“中产之家”长大的孩子,在看似充足的资源中,依旧寸步难行?
有个男孩,家境优渥,母亲是高知,一路鸡娃规划清华北大。
他爱数学,读大学教材,钻研难题,不愿刷题做竞赛。
母亲找了名师,报了竞赛班,劝他“走正道”,他却逐渐焦虑、崩溃。
他说:“我只是在学习,不是在上学。你让我那样活着,我觉得死了也行。”
你看,父母给的爱,是推着孩子向“成功”前进;
而孩子想要的,不过是安静地坐下来,好好读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书。
错位的爱,就像错了频的收音机,越努力,越听不清。
你见过这样的孩子吗?
孩子不是不能学习,而是无法呼吸。
他们明明鲜活,有思想、有热情,却在精英教育的齿轮中,一步步被磨成沉默的影子。
他们没有“玻璃心”,他们是太清醒了,清醒到知道:
“如果只能按你们说的那条路活,那我就不是我了。”
你以为孩子在打游戏,其实他在逃命。
你以为孩子只是叛逆,其实他是疼得说不出口。
我听到一个女孩说,
“我妈妈打我,是因为我考试没考好。其实她是恨我爸。”
我听到另一个男孩说,
“我关上门,是因为我太努力了却没人懂。”
他们不说话,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早已学会:说了也白说。
家,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
可有的家庭,却成了第二个战场。
我们总是太急。
孩子刚刚露出一点好转的苗头,
父母就立刻塞上作业、排满辅导班、安排回校计划。
他们以为,这是为孩子“重新出发”;
孩子却感到:我还没缓过来,就又要上战场。
一位休学男孩对母亲说:
“你看见我在打游戏,却没看见,我在承受失重。”
还有个女孩说:
“我不是不能回学校,我只是需要慢一点。”
你以为孩子是怕苦,其实他早就苦到麻木。
你以为他是懒,其实他在一条看不见的战壕里拼命抵抗。
他不是不想沟通,而是试了很多次,每一次都被一句“你就是这样”封口。
你以为孩子不懂事,
其实他早在你看不见的角落里,默默承受了这个时代的所有投影。
书里写到一个女孩的父亲,几乎从不参与教育,只说一句:“那是你妈的事。”
还有个孩子说:“如果我爸爸也在,是不是会好一些?”
你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不只出在他们自己身上。
背后是家庭,是父母,是社会,是一整套对“成功”的集体执念。
“你学习不好,将来就送快递。”
这句话杀伤力比一记耳光更狠。
而那些本该支持孩子的父母,却常常陷入自我焦虑,用“为你好”之名,越爱越远。
很多父母不缺付出,不缺计划,不缺资源,唯独缺了一样:
愿意停下来,听一听孩子真正想说什么。
你为他请名师、选赛道、攒学区房,却没问一句:
“你快乐吗?”
“你想怎么活?”
你以为他叛逆了,他只是试图说出:“我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项目。”
在北京精神专科医院的候诊大厅,有医生说,60%—70%的患者是孩子。
他们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甚至看完病还要赶回学校。
一个女孩悄悄告诉我:
“别让别人知道我吃药。”
她不是不努力,是不被允许脆弱。
一个老师的嘲讽、一道题的惩罚、一张未签字的试卷,
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补习班老师说,孩子们愿意对他说心事,是因为他从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他听孩子讲游戏,聊困惑,也允许他们做选择。
反倒是家长,总用“我对你有恩”“你就该听话”去压制对话。
孩子不是用来完成父母理想的投影仪。
你给他饭吃,给他书读,却不给他决定方向的权利。
他就会一点点地把心门关上。
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是家庭的提醒器。
别再说“他不懂事”,别再问“他怎么成这样”。
去问问我们:
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一个真实、愿意成长的父母。
只有当我们学会自我照亮,
我们才能成为孩子脚下的那束光。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