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是个伪命题?历史真相不容粉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这句话回荡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沉重的问题:中日之间,真的存在所谓“友好”吗?今天,有人高喊“中日友好”,可翻开百年血泪史,那些深深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痕,哪一道不是由日本刺下的?所谓“友好”,不过是粉饰太平的幻象,是遗忘历史的危险信号。中日友好,若不建立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我们不妨从近代史的开端说起。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蓄意挑起战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被东方邻国彻底击败,民族尊严被踩在脚下。鲁迅曾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可至今,日本教科书仍在淡化甚至美化这段侵略史,将“侵略”写成“进入”,将“殖民统治”说成“共荣建设”。这哪里是友好?这是对历史的背叛,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再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侵占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短短四个月,东北全境沦陷,三千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紧接着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南京大屠杀,30万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一位幸存者回忆:“江水是红的,整整三天没有褪色。”日本士兵进行“百人斩”比赛,以杀人取乐。这些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白纸黑字的国际法庭判决书所确认的事实。巴金曾说:“掏出心来,才能看见真实的历史。”可日本右翼至今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牌位。一个连自己罪行都不敢承认的国家,谈何“友好”?

有人会说,战后日本曾对中国提供过援助,经济合作也一度频繁,这不是友好的表现吗?可我们必须清醒:援助的背后是战略利益的计算,而非道义的觉醒。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日本对华贷款被称为“ODA援助”,但这些资金大多用于购买日本设备与技术,实质是变相的市场扩张。更讽刺的是,就在日本向中国“示好”的同时,其政界不断出现否认侵略的言论。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六年参拜靖国神社。友好,不是单靠经济往来就能建立的,它需要真诚的道歉、彻底的反省和对受害者的尊重。

反观德国,同为二战战败国,其对历史的态度截然不同。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那一跪,跪出了一个民族的良知。而日本,从未有过如此深刻的忏悔。正如作文中讲究“立意要正,情感要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建立在真实与正义之上。没有对历史的清算,就没有真正的和解。

今天,日本加速军事扩张,修改和平宪法,联合美国围堵中国,将中国列为“假想敌”。在钓鱼岛问题上屡屡挑衅,在台海局势中煽风点火。这些行为,哪一件符合“友好”的定义?友好不是嘴上说说的口号,而是行动上的尊重与克制。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的这句话,至今仍振聋发聩。中日之间,可以有合作,可以有交流,但前提是日本必须正视历史,真诚道歉,彻底清除军国主义残余。否则,一切“友好”的言辞,都不过是掩盖真相的烟雾弹。

我们不仇视日本人民,许多日本民众也渴望和平。但必须指出:国家层面的友好,不能建立在遗忘与歪曲之上。真正的和平,来自对历史的敬畏,来自对正义的坚守。

中日友好,若不以史为鉴,终将是沙滩上的楼阁,一触即溃。唯有正视血泪,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解。否则,这个“友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伪命题。

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 ¥99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命题   真相   日本   友好   中国   中日   国际法庭   德国   关东军   和平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