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崔晓萌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一经公布便引发广泛关注——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900亿元补贴的投入,预计每年将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北京宝妈小静第一时间查询后确认,自家1岁8个月的孩子可稳定获得6900元补贴。这样的实惠,让不少家庭感受到政策温度。
网上有人说,每年3600元不算多。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是政策从探索走向定型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地方层面已积极行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佘宇介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开展育儿补贴政策探索。
呼和浩特推出的政策颇具诚意:一孩落户发放1万元,二孩分5年发放5万元,三孩及以上分10年发放10万元,同时为产妇每日提供免费牛奶;安徽淮北则直接发放补贴,二孩2000元、三孩5000元,资金直达账户……
企业也纷纷加入支持生育的行列。名创优品、携程、去哪儿、快手等企业相继推出生育福利,现金补贴、延长产假成为标配。尽管有人质疑此举为“作秀”,但对员工而言,增加收入、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生育率走低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年轻人坦言,并非不愿生育,而是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养育孩子成本过高,导致“想生却不敢生”。
中央对此有着清晰认知,正从根本上为年轻人减轻负担。
近年来,配套政策持续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父母新增育儿假,产假不断延长;医疗、教育领域改革攻坚克难,个税扣除向养娃家庭倾斜。
中央还多次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就是让大家赚的钱更多,负担更少。
近期,相关政策也在密集出台: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免费学前教育,要求各地尽快细化方案;国家医保局24日表示,31个省份和兵团已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推动生育津贴“即申即享”、直接发放至生育女职工个人;30日又透露,部分省份将分娩镇痛纳入报销,同时加快新生儿护理、“亲情陪产”等价格项目立项。
这些政策看似分散,实则围绕同一核心: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为有生育意愿的家庭创造更好条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黄炜认为,育儿补贴制度是我国应对低生育率挑战的重要举措。未来,应以此为起点,逐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政策设计,全面减轻家庭负担,提升生育意愿,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绝非小事。此次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虽数额有限,却是良好的开端。让年轻人从“不敢生”转变为“愿意生”,还需要更多务实政策跟进,但目前这一步,走得扎实且有意义。
责编:周琦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