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分歧才有低位;乐观、向好就不会便宜

  近期大家提问多的有几个因素,对于医药修复型利润的研判,对于美股如今调整后的机会把握,这些因素需要我们明白,市场的危机中才会有好的价格,才会有大额利润,我们不能逃避这些因素,反而需要积极研究。
悲观、分歧才有低位;乐观、向好就不会便宜
  任何因素收获都需要付出代价。那么股价的代价的是什么?玉名认为有一个规则就是,想要低价,付出的代价就是各种鬼故事,煎熬、质疑、嘲笑、迷茫……而一旦所有因素都变好了,价格就会涨高,且好的因素越多,股价越高,这就是股价的代价。这和很多股民想象的不一样,所有股民想象的都是大涨,牛市赚大钱,其实忽略了牛熊一体的,牛市不是平白无故呈现的,反而是源于熊市的惨烈与低迷。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开篇写道“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倍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这就是典型的周期循环。远的不说,当经历了2020-2022年反弹行情之后,市场对于国有大行,是明显看淡的,也有各种言论,如盘子太大,股性差,落后市场,地产危机,银行坏账多……而2023-2024年,就是国有大行拥有国家背书的安全感,成为大资金涌入的避风港。

  还有2024年出现的“富人买债券,穷人买股票”的现象,债券被股民看不起,收益差,波动小,结果这一年30年国债期货ETF涨幅远超A股,而在此之前,其收益并没有那么大,也是有强弱周期的切换。行业也是如此,我们看2025年行情,中资科技股先领涨,随后医药板块领涨,反超科技股,也都是源于这两个板块过去3-4年的走弱与低迷

  关于医药,什么集采、什么限费、什么反腐等,都被市场看做是各种利空,也被贴上了各种远离的标签。但人们能离开医药吗?听到群众们对仿制药药效不足,呼吁原研药的呼声吗?当你生病难受的时候,吃了药却药效不够,不管用的时候,你还会在乎什么便宜吗?不治病再便宜又有何意义呢?所以,我们能理解管理层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持续推进医药科研,也算是用心良苦了,让行业回归正轨。

  从股价和估值角度,都是历史低位了,经历了3年多调整,也是极限了,所以如今医药的确是否极泰来的阶段。当然,不是说足够低,就会大涨,而是说从周期角度,未来强弱切换也是必然发生,这个对股民来说就足够了,坚持就是胜利。当然,这里面也有规律,我们看到美股最先修复,然后港股,最后传递到A股。这意味着,我们也真的不知道要经历多久的调整,无法预测,但我们能明白修复也是必然的,所以活得久的策略去博弈这样的修复型利润。


美股修复型利润的数据
  说到修复型利润,美股方面也是近期大家关心的。美银的机构投资者调查显示3月是美股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月仓位降低。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许多机构正在减少市场仓位,尤其是面对特朗普政府可能推出的关税政策以及经济衰退风险的背景下,机构更倾向于观望或调整持仓,而非大规模抄底。这种分化可能反映了机构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更高的敏感度。

  安联调查,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认为,美股会崩盘。历史上只出现过5次这样的数字,超过60%的投资者认为是熊市,上一次该指标达到这个数值是2022年年底。当时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买点,随后科技股修复行情启动。回溯1900-2024年全球金融资产表现,其中美股扣掉通胀后的实际收益率达6.6% ,这一数据揭示了美股长期投资的潜力

  美股长期实际收益率可观,但高回报伴随高波动,投资者需保持耐心、合理分散投资,关注通胀与投资因子变化,才能更好把握美股投资机遇,实现财富稳健增长。尽管牛长熊短,但投资美股并非一帆风顺,市场波动频繁。如1931年美股表现最差,1933年最佳;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美股实际价值下跌79%,历经15年半才恢复;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股市实际价值下跌52%,7年半后才恢复。如今,美股的位置是什么,这是很多股民关心,怎么样博弈?接下来,我们通过详细数据来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熊市   低位   分歧   股价   股民   悲观   科技股   乐观   代价   利润   因素   便宜   医药   数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