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统一大业宜早不宜迟,如今难度在哪里呢?人心走向是关键之一

公元1667年11月的一天,身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向康熙提交了《边患宜靖疏》。在这本奏疏中,施琅提出了自己的对台方案。

“海霹雳”施琅认为“台湾问题,不能一味和谈,武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统一台湾应该宜早不宜迟,否则台湾只会离中央政府越来越远。”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面临的台湾问题面较之于清朝时期,只能说是更加复杂。不仅岛内“台独”势力日益猖獗,更有美国在幕后出谋划策。

中国作为一个“五常”国家,建国将近八十年,是唯一的领土尚未统一的国家,说是国耻也不为过。

从这个角度讲,为了洗刷耻辱,实现统一大业也应该宜早不宜迟。

人心走向

有关台湾的统一问题,人心走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说到底,台湾的统一不仅仅是台湾岛的回归,更是岛内居民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过程。

中文互联网上常流传着一句“留岛不留人”的言论,只要台湾岛,不要台湾人。

细想一下,就能分析出这是无理性、单方面的情绪化输出。

台湾岛内民众一共2千3百多万,如此多的人口,顶多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有足够的金钱和人脉资源取得外国国籍。

余下的百分之九九,只能留在台湾岛内继续生活。

作为中央政府,不能不考虑大多数台湾岛内民众的民意,不能不考虑日后的生活水平。

解放军也绝不可能将两千多万台湾人都赶下海,更不可能犯下美国殖民者屠戮印第安人这样的罪行。

否则一旦酿成巨大的人道灾难,势必会损伤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于中国如此在乎名声和后世评价的国家,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

在这个意义上,前不久马英九所说的“大陆要尊重台湾人的选择”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尊重台湾人的选择”不是无底线的逢迎、忍让,而是在认同“一个中国”这个前提之下。

当下,两岸之间最难办、最大的问题的就是台湾岛内民众渐渐不认同“一个中国”,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台湾独立”。

2024年年末,在赖清德就职满百日之际,一所名为“台湾民意基金会”发布了一项最新民调,共有三大项目,分别是“台湾人对大陆政府的看法”,“关于两岸共同体的认同”,以及对“祖国统一”论述的认同。

结果显示:超过七成民众对大陆政府的好感度低于50°(满分100°),其次,在“关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程度方面,不赞成的比例也高达67.1%;最后,有76.5%的受访民众不赞成北京关于“祖国统一”的说法。

如果要是对比1996年的民调,当时台湾民众还有44.8%赞成追求“祖国统一”,37.2%的人反对,其余的则是无所谓。短短的28年,支持“祖国统一”的论述减少了22.8个百分点,反对者则增加了39.3个百分点。

民意的变化是客观的事实,不论是民间人士,抑或是中央政府,都不能视若无睹。前几天的“沈逸-蔡正元之争”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关于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才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民众的意愿不是一成不变,绝对是可以进行操控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6年-2025年,这25年间,台湾执政的多数是以“台独”为终极目标的民进党。

民进党以行政力量,曲解了台湾的历史,从而让台湾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变得模糊,不再认同“台湾属于中国”这个历史事实。

国民具备统一、清晰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也是主权国家存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一旦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往往都会引发主权国家本身的存续危机,甚至导致其分崩离析。

当前,民进党“台独”势力蓄意解构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最显著地体现在大肆推进的“文化台独”运动上。

比方说,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主流的是“台湾4百年”之说。即宣传台湾只有400年的历史,是一个“无主之岛”,从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民进党前党魁史明就曾叫嚣,历史上统治过台湾的政权,无论是荷兰、西班牙、郑成功、满清、日本,或是国民党,都是外来政权。

除了政权上的解构,还有文化上的误导。民进党宣传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彻底扭曲的错误文化观,即“鼓吹所谓的台湾文化的独立性”。

民进党不否认中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中华文化在台湾影响太大,深入到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故而民进党不可能全盘否定。

但是,民进党宣称“中华文化仅仅是台湾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唯一”。

同时,民进党还贬低大陆的中华文化,鼓吹台湾是文明程度更高的先进海洋文化。

最后,在台湾民族观,民进党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台独”论者史明就宣称“经过400年的移民和开拓”,台湾社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统一的共同体,一种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新民族,即所谓的融合台湾土著民族的“台湾民族”。

经民进党常年累月宣传、蛊惑、洗脑,即便老一辈人不上当,新生的“90后”,“00后”也难免误入歧途。

而当下台湾岛内最大的“台独”激进团体,诸如“青鸟”、“黑熊”这类的组织主体都是年轻一代。

如果不尽早统一,那么以后台湾问题将更难解决。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未来台湾的趋势在10年-15年之间,都是这批具有“台独”倾向的年轻人占据主导地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群体将会少之又少,统一大业只能是“望洋兴叹”。

换言之,10年或者20年后,大陆想用“和平”的方式统一台湾只能是异想天开。除非大陆狠下一条心,不再过多考虑台湾人的想法,动用武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统一的难点

统一台湾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件,更是中国崛起的象征。

不过,完成这一光辉使命所遇到的难点,除了台湾的人心走向,大陆的人心走向也是关键之一。

在老一辈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崇尚宏大叙事,热爱集体利益。

尤其是在建国初期,老一辈人为了能给子孙后代留一个光明的未来,更是一代人吃尽了三代人的苦。

志愿军战士付出性命,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国赢得了156个苏联援华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是按照购买力平价,则位居世界第一。国强了,民也富了,工业也发展了。

然而,危机也潜伏于社会各处,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深陷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苦恼之中。

比如说,不再如同老一辈一样,崇尚集体,更多的是关注于自身利益、自我感受。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统一不能说是漠不关心,但要是拿老一辈人的心态当参照物,恐怕还是相差甚远。

假如说,中央政府对于台湾问题一直是一个久拖不决的态度,估计大多数人民对于统一大业,也只会时陷入“宣传疲劳”的怪圈。

当民众都产生了统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便不再对国家统一抱有太高的期待。

这是整个社会思潮的变化,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阻止的潮流。

到那时,两岸的距离只会是越来越远,统一也只能是越来越渺茫。

因此,人心走向绝不只是限于台湾那2千3百万民众,更包括14亿大陆民众的真实意愿,大陆政府不能只考虑前者的意愿,而不考虑后者的感受。

再一点,就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也尽早实现统一大业的客观因素之一。抗美援朝结束时,中国的老年人口不到3.5%,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老年人口仅为4%。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升为1/7。

要是再过十年,按照现在的趋势,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只会升高。

到那时,中国社会的公共福利支出只会越来越多,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整个社会即便有统一的共识,恐怕也缺少精锐的士兵,难以完成统一的大业。

如今的台湾社会,仍存有一定的“统派”势力,更多的则是“维持现状”,年轻一代则是更希望统一。

趁着岛内民心还未万劫不复,都沦为“台独”分子,不如早做打算。团结“统派”势力。

至于持有“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他们骨子里是想“台湾独立”,但慑于大陆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敢有越轨之举。也就是说,这类人大多是懦弱的利己主义者,更有些像是“乐子人”。

对待他们,可以威逼利诱,“文攻武吓”,逼迫他们站到大陆的,站到正义的一边。

最后就是死硬的“台独分子”,应该坚决打击,包括并不限于没收财产,经济制裁、甚至是斩首行动。

结语:

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些事是有历史窗口的,一旦抓不住,就会永远失去。

在剧烈变化的国际局势中,没有人能完全预测历史的走向,没有人能完全掌控全局。

与其唯唯诺诺,瞻前顾后,不如抢先一步引爆矛盾点,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否则就会悔之晚矣。

参考资料

《关于“武统台湾”的几点思考》 台海论坛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历史演变》 武汉学院哲学教研部 2022年7月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正在变小》纽约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3

标签:历史   人心   大业   难度   走向   关键   台湾   中国   民进党   民众   岛内   台独   大陆   国家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