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肖华开启“奇迹时代”,NBA近年来的“造的星”屡遭诟病,究竟是总裁肖华的运营策略出了问题,还是当今联盟确实缺乏足够有统治力的新星?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斯特恩时代的NBA,巨星是自然涌现的,联盟只需顺势而为,稍加包装。而肖华则更倾向于“强行造星”,导致效果不佳:
个人观点为:不是没有好球员,而是联盟的“造星”方式太生硬,太急于求成,不给球星成长空间,让“星”难以服众。
另一种声音认为,肖华面对的现实是——联盟的顶级天赋确实不如从前:
个人观点为:即便斯特恩活在今天,如果不改变规则,可能也会面临“无星可造”的尴尬,因为规则不同,打球方式的不同,天赋的筛选也不同,一些曾经的顶尖天赋会成为鸡肋。
或许,真相介于两者之间:
无论是肖华水平有限,还是球星成色不足,NBA都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在数据时代重新定义“超级巨星”。
或许,联盟该做的不是“制造巨星”,而是让真正的巨星自然诞生——就像当年库里用三分球改变比赛一样,下一个划时代人物,可能正在某处默默成长,而联盟要做的,只是别再用规则毁掉他的独特性。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