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被中国国民党尊为“国父”,被中国共产党尊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陈炯明,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书中,大多被描述为“军阀”和孙中山痛恨的“叛徒”,他最著名的罪行就是“炮轰总统府”,当然指孙中山的总统府。
陈定炎,陈炯明的次子,于1997年与他人合著发表了《一宗现代史实大翻案——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的恩怨真相》,为其父亲“翻案”,也就是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澄清和说明。
儿子珍惜老爸的名誉,为老爸辩解,这个很正常;另外,当今的学术氛围更加宽容,允许有不同意见发布和讨论,所以,历史问题的分析可以有更多维度、更多方面,更加完整、更加准确。
1,陈定炎为陈炯明的辩解和陈情
首先,陈定炎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澄清所谓的“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
陈定炎称,在这个事件中,陈炯明不是主谋,而是他的部下叶举策划和实施了这个行动。并且,炮轰的目的也绝不是为了伤害孙先生,实际上提前通知他,让他顺利撤出总统府,此后也没有进一步的实质性的追杀。
当时,陈炯明听闻部下叶举炮轰总统府的企图之后,立即派出秘书,带着他的亲笔信劝叶举他们千万别轻举妄动。
信中大意为:如果孙中山出兵北伐大获全胜,则皆大欢喜,大家都有好处;如果失败了,我还可以以陆军部长的身份将部队调返东江,收拾残局。
但是,叶举却当着陈炯明秘书的面将信抛落地上,说陈炯明是书生之见,不知军事,并让转告陈炯明,事情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据说陈炯明收到回复后,怒不可遏,大发雷霆。
1922年6月16日凌晨5时,4000名粤军士兵包围总统府,要求守军缴枪,放弃抵抗,但守军拒不投降。粤军发炮三响威吓,10时攻陷总统府。此时,孙中山已经在慌张之中撤离总统府。
由此可见,粤军炮轰总统府确是事实。
当孙中山撤到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命令用舰炮轰击广州城。孙中山虽然控制了几艘军舰,但无法靠岸,像命运中颠沛流离的浮萍,情况依然危急。
蒋介石在孙中山危难之际,接到孙中山求助要求,前来营救,因此获得了孙中山的极大信任,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资本,由此获得在国民党内地位攀升的重要契机。
珠江已经被粤军封锁,永丰舰停留了一个多月,孙中山孤立无援,事态持续恶化。蒋介石亲自守住驾驶楼,护驾孙中山离开珠江,经香港逃到上海,这才脱离危险。
陈定炎称,实际上陈炯明禁止部下组织大规模攻击,最终让孙中山安全离粤。所以,实际上,还是保全了孙中山的性命。
坏事变成好事,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放弃了对地方军阀的依赖,转向寻求俄国的支持,提出了全新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并建立起自己的军队和黄埔军校。
其次,陈定炎认为陈炯明并非一个反动的军阀,而是有理想的、有作为的革命家。在广东省的市政改革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颇有成绩。
陈炯明毕业于清末广东法政学堂,在清末新政时期曾经当选广东议员,经历过立宪运动的洗礼,的确不同于舞枪弄棒起家的武夫。
他在主政广东期间,推行地方自治,实现了县长民选,在政治改革方面卓有成效。他禁烟禁赌,改革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把广东当成他施展宏伟抱负的“试验田”。
即使在1918年率粤军入驻福建漳州期间,他也要实施他的“理想”,成功地建设闽南护法区,赢得了“模范小中国”的美誉。他到了漳州,立即铺马路,建公园,开运动会,出版日报。公布交通规则,马路上不许走人力车;公园里竖了一个四方石碑,刻着自由、平等、博爱、互助。这一切,在当时可谓有口皆碑,美名远扬。
再有,尽管在政治上仍存有争议,但在私生活及个人品德方面,陈炯明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军阀作风完全不同。
他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廉洁奉公,不贪财、不好色,私生活严于律己。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本归还我国的东北三省。日本人拉拢不成,依然赠他8万元支票,妄图留下继续联络的依据,但陈炯明即使缺钱,还是在支票上打叉退还。
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和疾病中在香港逝世,竟然连购置棺木的钱也没有,可见他掌权时非常清廉。
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回望这两位著名历史人物,我们或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或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孙中山、一个不一样的陈炯明。
陈炯明与孙中山曾经有过精诚团结的合作阶段。
作为科举制度废除后成长的新式知识分子,陈炯明早年与孙中山具有相同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目标。
他在1909年秘密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率淡水起义光复惠州,成为广东军政府都督,推行禁烟、禁赌、教育改革等新政,使广东成为“模范省”。
此时两人合作紧密,孙中山赞其“品学兼优,热心国事”,陈炯明也被视为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军事领袖。
可见,辛亥革命时期,陈炯明是孙中山真诚的盟友。
护法运动初期,陈炯明继续积极支持孙中山。
护法运动,指中华民国时期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7年9月,由孙中山主导的护法军政府在广州成立。为扩大护法成果,抵御北洋军阀的进犯,1918年5月,陈炯明率新组建的粤军进入福建,经过与福建军阀李厚基部的激烈争夺,粤军先后占领了闽西南27个县。
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离开广东赴上海。
1919年10月,孙中山先生改组中华革命党,建立了中国国民党。
1920年11月,驻扎在福建南部的陈炯明,率粤军攻入广州,驱逐了西南军阀,邀请孙中山回到广东。
1921年元旦,孙中山在军政府发表演讲,强调要继续北伐、武力统一中国。4月,军政府召集非常国会,孙中山当选为“非常大总统”。
但是后来,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矛盾逐步显现、激化,甚至到了对抗的程度。
陈定炎认为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不和,本质上是“联省自治”与“武力统一”路线之间的矛盾,而不是陈炯明背叛了孙中山。
中国出现了一南一北两个大总统,即孙中山和徐世昌,势必要大战一场。陈炯明非常反对,他主张美国式的联省自治,先定各省宪法,确立民治基础,再定国家宪法,循序渐进推进和平统一。
陈炯明认为,孙中山现在就任总统,北方军队来攻打,广东很难对付;广东也暂时缺乏财力支持军队进行北伐战争。孙中山对陈炯明的意见不予理会。
孙中山启动了北伐计划,但陈炯明不支持,从而被孙中山撤职。
更出乎孙中山意料的是,陈炯明的部下,在广西对付桂军的粤军总指挥叶举,趁机率军回到广州,控制了广州城,拒绝支持北伐。6月1日,孙中山只身回到广州,想召集叶举等人商谈,但遭叶举拒绝。
14日,叶举致电全粤官兵,请孙中山停止北伐,谋求南北和平统一。15日夜,叶举召开粤军高级将领会议,准备采取军事行动。孙中山与粤军的矛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再者,二人存在权力冲突。孙中山以护法的名义建立南方政权,许多做法都使陈炯明不能认同。
首先是“特别国会”改变了正常的总统选举法。
1921年4月7日“非常国会”召开,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这个大纲给总统无限制的权力和任期。投票居然采取记名投票方式,也就是说,谁赞成谁反对,孙中山可以一目了然。
其次,就任大总统之后,孙中山首先要做的就是讨伐北京政府。为了实现武力统一,他联合东北的张作霖,要对北京南北夹攻。在广东政府缺少基本实力情况下,这样的战略,陈炯明无法理解和接受。他开始是消极抵抗,后来是公开抗命,最后是辞职下野。
就在陈炯明下野之后,他的部下叶举施加压力,孙中山被迫撤出广州。矛盾对抗的最后结果是,粤军炮轰总统府。
3,陈定炎说历史的教训必须记取
首先,陈定炎声称,历史应该突破单一叙事,不可把历史人物的形象简单化,非白即黑。他认为,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期受意识形态影响,陈炯明等人物被简化为“反派”,忽略了陈炯明他们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诸多贡献,如禁赌、地方教育改革、市政改革等。
陈炯明是个前清的秀才,做过清朝的省议员,组织过革命暗杀团,策划过独立,参与过讨袁运动,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的都督和省长、粤军总司令,还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武装力量。
而且,这个“军阀”偏偏对治理国家还有一套比较清晰的看法,推崇“联省自治”,信奉无政府主义。但他坚持反对孙中山北伐,两人的矛盾激化后终于爆发,他的部队炮轰孙中山总统府,成为国民革命的“叛徒”,与孙中山先生分道扬镳。
然而,陈炯明曾经热情接待过苏联代表、对列宁表示景仰,还出资支持过共产党的机关报,后来却又走到了反对共产党的行列。他的一系列举动,交织着矛盾与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都注定了他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陈炯明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阅历丰富,经历了人生悲喜的各种滋味。
其次,陈定炎还认为,应该警惕把历史工具化,防止历史事件被政治势力选择性解读,例如,国民党塑造了孙中山和陈炯明的对立,进一步把它描述为“革命家”和“叛徒”的对立。陈定炎强烈建议一切历史叙事要回归史实本身。
此外,陈定炎提出了他认为正确的历史研究正确的方法。他认为历史研究者不仅要重视中央权力的叙事,还应该关注边缘人物和地方实践。
我们认为,陈定炎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叙事方式的对陈炯明的评价,有新的角度,有更多的维度,对历史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陈定炎作为陈炯明的后人,他的立场难免有偏向,就是偏向“袒护”陈炯明。人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不必对其谴责。
然而,历史研究还是应该抛弃主观情感,例如对孙中山、陈炯明的研究,除了参考陈定炎的研究成果,我们还是要研读更多的其它资料。
我们不可仅仅听信一家之言、一面之词,而是应该在严谨考据基础上平衡多方视角。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