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在多元文明中探寻独特历史定位》
谈及世界古老城市,幼发拉底河畔的大马士革、尼罗河口的孟菲斯声名远扬,国内的洛阳、西安,也凭借确凿都城史在古老城市的讨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可拥有 2600 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徐州,却常被排除在外。乾隆帝曾赞誉徐州为 “五省通衢”,这样一座古城,为何在 “最古老城市” 的叙事里默默无闻?其背后,隐藏着文明评判标准的多元特性与徐州独特的城市历史。
在徐州邳州的大墩子遗址,6000 年前的墓葬群彰显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早期文化交流的痕迹。打磨精致的石钺,象征着军事权力的萌芽;彩陶上的太阳纹,与仰韶文化有着呼应。这比文献记载的 “彭祖建城” 传说还要早 2000 年。但因缺少明确的城垣遗迹,难以符合 “城市文明” 的严格定义。彼时,两河流域的乌鲁克在公元前 3200 年已出现泥板文书,而徐州的先民们还在骆马湖畔构建部落联盟。这样的时空差距,使徐州在 “最古老城市” 的国际竞争中暂时落后。不过,这也为其文明演进赋予了独特轨迹: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群体,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彭城邑,再到汉楚都城的崛起,徐州历史宛如层层叠压的地质剖面,记录着不同文明阶段的发展密码。
相比之下,二里头遗址的 “井字形” 道路系统与青铜礼器群,证实了早期国家的诞生;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华文明的信史提前至公元前 1300 年。徐州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早期文明并非诞生于大河文明核心区域,而是在黄淮文明的交界地带孕育成长。这种 “边缘性” 使它在文明起源阶段缺乏中心优势,却在后续历史进程中获得了独特的枢纽地位。
站在云龙山巅俯瞰徐州平原,泗水与汴水在此交汇,这里正是南北交通的关键要道。这种 “锁钥南北,襟带江淮” 的地理特点,让徐州在 2000 多年间历经 400 余次大小战役。公元前 193 年,曹操为报父仇血洗彭城,致使 “泗水为之不流”;南宋时期,岳飞在徐州外围的彭城之战中大败金兵;直至现代,淮海战役的炮火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频繁的战乱导致城市多次被毁又重建,如今的徐州城下,叠压着唐宋元明清五代城址,就像文明的 “俄罗斯套娃”。
如此特殊的历史命运,使得徐州难以形成像罗马、京都那样连续的城市肌理。但也正是在这种毁灭与重生的循环中,徐州孕育出了独特的 “战地文明”。项羽在此分封十八诸侯,开创西楚霸业;刘邦从沛县起兵,在徐州周边奠定汉家基业;明代徐州卫的驻军制度,催生了融合南北特色的饮食文化 —— 浓烈的地锅鸡与醇厚的 sha 汤,正是在战争熔炉中淬炼出的味觉记忆。当其他古老城市在和平岁月里沉淀文明时,徐州的历史却在战火中铸就了坚韧的生命力。
2003 年,徐州新沂花厅遗址的发掘引起学界轰动。在 5000 年前的墓葬中,北方大汶口文化的玉琮与南方良渚文化的玉璧同穴而葬,陪葬猪下颌骨数量的差异,揭示了早期社会的阶层分化。这处被称为 “东方土筑金字塔” 的遗址,将徐州地区的文明史提前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也为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理论提供了实证。然而,与二里头的宫殿基址、殷墟的甲骨窖藏相比,花厅遗址的 “城市特征” 仍不够明晰 —— 没有明确的城墙遗迹,也缺乏成体系的文字符号,更像是一个高级别的中心聚落。
彭祖的传说为徐州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传说中这位活到 800 岁的长寿始祖,被认为是徐州城的缔造者。虽然甲骨文、金文中没有 “彭” 的记载,但战国时期的《世本》已将 “彭城” 与彭祖联系起来。这种逐渐积累形成的历史记忆,虽缺少实物证据,却构成了徐州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正如特洛伊古城的发现源于荷马史诗,徐州的早期历史或许正等待着下一次考古突破,让传说与实证实现跨越千年的对话。
在传统的 “八大古都” 体系中,徐州缺席的原因常被归结为建都朝代的 “非正统性”。西楚霸王的短暂辉煌,西汉楚国的诸侯地位,确实无法与长安、洛阳的王朝气势相比。但这种以 “都城论” 为主导的叙事,恰恰忽视了徐州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贡献。作为南北文化的交融枢纽,它见证了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向江淮地区的扩展;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书写了中国军事史上最为密集的战争篇章;作为漕运枢纽,它在明清时期支撑起了帝国的经济命脉。
当我们把目光从 “最古老” 转向 “最独特”,徐州的历史价值就愈发清晰。这里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狮子山楚王陵的兵马俑虽不如秦俑那般气势磅礴,却以写实风格展现了楚国的军事风貌;这里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彭祖 “雉羹” 的传说背后,是中国烹饪从生存必需到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这里更是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块城砖都铭刻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每一条街巷都流淌着南北文明的交融。
在文明的坐标系中,“最古老” 绝非唯一衡量标准。两河流域的乌尔城早已成为废墟,而徐州却在 2600 年的风雨中始终保持城市活力。它的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教科书,而是多元文明碰撞的万花筒。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时间先后,转而欣赏每座城市独特的文明轨迹时就会发现,徐州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用战火与重建书写的坚韧,用交融与创新演绎的文明传奇。这座从未被视为 “最古老” 的城市,恰恰是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绝佳例证。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