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国务院那份新文件时,我立马转发给了开科创公司的发小——《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这哪是政策通知,分明是给民企量身定做的“机遇说明书”。
不管你是守着工厂盼转型的老板,还是攥着技术找出口的创业者,这篇都得盯紧,接下来3年的翻身机会,全藏在里面。
先把最实在的话说在前头:这政策就是来给民企“拆门槛”的。
多少老板都吃过这样的亏:技术比国外的还先进,市场需求摆得明明白白,可就是卡在“没法落地”上——要么缺场地,要么拿不到数据,要么碰不到核心资源,只能看着肥肉吃不着。这次的文件,就是要把这些堵路的“墙”全推倒,让好技术真能变成好生意。

可能有人要问,“场景”这词听着玄乎,到底是啥?说白了就是“能赚钱的具体环境”。比如无人机送药,技术早成熟了,但能飞的空域、医院的停机坪、患者的用药数据,这些合在一起才叫“场景”。
以前这些资源大多攥在少数手里,民企连边都摸不着,现在政策明确说了,要把这些资源开放给中小企业。
10月底在苏州调研时,我碰到了做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张总,他的经历正好能说明这政策有多“解渴”。
他们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带着红外热像仪,能精准查出电力设备的隐患,比人工巡检效率高3倍,成本还低一半。去年跑了十几个地市的电力公司,都被一句“我们有固定合作方”挡了回来。

政策落地后,情况完全反转。11月初,国家电网公开了20个智能巡检场景,面向民企招标,张总带着产品去投标,当场就拿下了江苏、山东两个片区的试点。
“以前见个电力部门的科长都难,现在央企主动把设备参数、巡检路线这些核心数据共享给我们,机器人调试都省了一半功夫。”张总说,光这两个试点,就能让公司明年的营收翻一番。
这样的变化不是个例。文件里明确要求,央企和国企要带头开放主业场景,电力、能源、医疗这些以前民企难进的“禁区”,现在都得亮出门牌。

就像广东的低空经济,10月中旬民航局联合地方推出“无人机物流专属空域”,深圳那家做老人送药无人机的公司,现在已经能在福田、南山等5个区合法飞行,11月头一周就完成了2000多单配送,医院还专门给他们建了智能取药柜。
政策的发力点很明确,覆盖的领域从高端科技到民生刚需,几乎无所不包。
前沿的脑机接口、量子计算不用多说,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农业的精准种植也在其中,最让人期待的是“全空间无人体系”——深海、低空、天空都算,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新市场,谁先进场谁就能占住坑。

浙江宁波的李老板做无人售货机8年了,以前只能把机器摆在工业园区,进不了社区和商圈。10月底当地政府落实政策,开放了300多个社区公共点位,还在新建道路上规划了无人设备专用通道。
“以前进一个小区要盖5个章,现在在政务APP上提交申请,半天就批下来了。”李老板说,这一个月就新增了200多个点位,营收直接涨了60%。
政策能落地,关键靠三个“硬抓手”,每一个都戳在民企的痛点上。一是国企开放场景,现在国资委已经要求央企梳理主业场景,11月前要拿出至少50个对接民企的试点,目前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已经公示了首批清单;

二是建配套设施,广东、浙江正在新建城区预留无人机停机坪、无人车通道,江苏甚至给智慧农业项目配套了专用的气象数据接口;
三是简化审批,低空飞行审批现在用手机APP就能办,时间从3天缩到2小时,新技术还能享受“容错监管”,只要不涉及安全就能放心试。
这些变化最终都会落到咱们普通人身上。苏州的独居老人现在用手机下单,无人机半小时就能把降压药送到家;宁波的居民在小区里就能用无人售货机买到新鲜蔬菜;

农村的果农通过智能分拣设备,把苹果按大小、甜度分类,价格直接高了三成。这些不是未来的想象,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说到底,这次的政策就是把以前“独家享有的资源”变成了“大家能参与的机会”。对民企来说,现在最该做的就是去官网读懂政策原文,结合自己的行业找对接渠道。
政策的东风已经吹起来了,只要抓好技术、踩准方向,下一个从小老板做成行业龙头的,可能就是你。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