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战奇观,清军与明郑主帅竟是福建同乡!背后闽台难断的血缘

2024年《澎湖海战》人物海报刷爆网络,网友们发现一个惊人细节:清军主帅施琅与明郑主帅刘国轩,都是福建人。

在真实历史上,清初这一场决定台湾归属的澎湖海战,交战双方主帅都是福建人,麾下士兵九成都来自福建的闽南!大多数都操着福建的闽南语,这一场“同乡对决”和福建人的内战,真的是巧合吗?本文就讲述这一切的缘由!

一 地理宿命:“八山一水一分田”逼出福建海洋基因

澎湖海战的双方将领和士兵大多数是福建人,也是因为福建自古就是孕育水手和海战将领的摇篮。

福建地处东南海岸线中段,境内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再加上福建漫长的海岸线,海岸曲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通要冲。

海洋山多地少和海洋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决定福建人自古就是不种地,却向海上发展。自古福建人都是善于造船、航海,从事贸易和渔业。福建人在长期与风浪为伴中,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无论是造船技术、导航能力,还是对季风、潮汐的掌握,都远超内陆省份。

唐宋以来,福建便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泉州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更跃居世界第一大港,造就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明朝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候,福州马尾港成为朝廷招募水师的核心基地,由于福建人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海战军事素养,是郑和远航船队水手和水师士兵的重要来源。

在明朝中期倭患肆虐横行,福建涌现出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其中俞大猷著写的军事著作——《剑经》被日本剑道奉为经典。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等名将在福建招募本地人练兵御敌,进一步培养了福建本地人的海防意识和军事才能。

可以说,在当时明朝的中国,最优秀的水手和最懂海战的将领士兵,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福建。

二 郑氏集团:从海盗家族到割据势力的闽南根基

在福建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海洋文化土壤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海洋人物,其中郑芝龙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明末,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福建就成为东南沿海一带抗倭、防荷兰、以及海上贸易的核心区域。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本就是福建南安,自幼从事海上贸易,加入了福建的海盗集团,然后把握时机,靠着明朝朝廷的庇护,建立以郑氏家族掌控的,以福建为基地的海上武装和贸易集团。

明末的郑氏集团,掌控东南沿海贸易,拥有战船千艘、部众十万;由于地处福建,海上武装力量就是从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招募闽南子弟,通过乡情和宗族势力增强集团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战斗力。

当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之后,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更以厦门为基地建立抗清政权。郑成功的北伐抗清、东征收复台湾,其军队将领、行政官员、后勤补给,背后都是福建沿海的宗族、商人构成人脉网络鼎力支持,这是闽南人同乡之情抱团取暖的最好证明!

三 台湾明郑政权:以闽南人为核心的海洋政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随军渡海的2.5万将士中,绝大多数为福建人。当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明郑政权,手下的刘国轩和冯锡范作为郑氏抗清复明集团的两大主帅,都是福建人。

刘国轩是福建长汀人,冯锡范是福建龙溪人,由于高层领导清一色是福建人,出于老乡的乡情和宗族观念,很多福建官兵也被重用和提拔。

台湾和福建仅一水之隔,明末清初福建海盗在台湾的活动,无疑也是掀起了大陆的福建人移民台湾潮,让闽台血脉相连。当明郑政权盘踞在台湾之后,也使大量福建民众为了躲避清初的战乱,带着家乡信仰和宗族观念,迁移在台湾。

当时,台湾明郑集团麾下将士,很多都是福建闽南漳州、泉州一带人;尤其是权臣刘国轩作为郑氏集团的核心将领,其麾下军队的骨干多是福建闽南移民后代,在明郑集团的将领层面更是形成了 “非闽籍不重用” 的传统。

郑成功儿子郑经继位之后,继续重用福建籍官员,核心智囊团如陈永华等人均来自福建的闽南。

郑经

在台湾的郑氏水师完全继承了福建水师的战术体系,其“五梅花阵”等战法与俞大猷《纪效新书》中的记载一脉相承。刘国轩在澎湖构筑的14座炮台与20里防御工事,正是福建沿海防御体系的翻版,这也是明郑集团在军事指挥上呈现出鲜明的福建地域特征。

因此,可以说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深深植根在福建籍群体中,本质就是一个以福建闽南人为核心的海洋政权。

四 清军抗击明郑集团的水师,也都是福建人

清军入关之后,一路南下统一中国。对于骑兵起家的清朝来说,陆军实力强大,在陆地上所向披靡,但浩瀚海洋上的海战却是短板。

因此,清军在平定东南之后,在明郑集团强大水师面前,都是屡屡受挫。

经过一番失败,清朝朝廷也认识到,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要想平定台湾明郑集团的抗清势力,必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组建水师的关键,在于找到精通海战的将才。

于是,清朝康熙皇帝和朝廷重臣,放眼全国,认为组建水师基地和最合适的将才人选,都应该在与台湾相邻的福建。

经过一番选拔,康熙认为投降清朝的将领——施琅是最佳人选。施琅出身在福建的晋江,原本是郑芝龙、郑成功麾下得力干将,早年随郑成功征战时,与明郑集团的刘国轩曾在厦门共抗清军,两人还因同为闽南人结为异姓兄弟;后来因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降清,昔日兄弟终成战场对手。

由于来自郑氏集团,施琅不仅深谙水性、舟师,更对郑军的战术、用人机制与作战风格、台湾海峡的水文气候等都是了如指掌。此前,清朝朝廷重用的另一水师名将万正色,也是福建泉州人。

所以,施琅的出现,完美解决了清军组建水师的难题。清朝朝廷采取了极其务实的“以汉制汉”、“以闽制台”策略平定台湾,大胆任用施琅,赋予其全权。

同时,清廷还大量招募福建渔民、水手编入水师,形成“以闽制台”的军事格局。据统计,施琅所率水师中,福建籍官兵占七成以上。虽然清朝利用福建本地的人力、物力和知识,借此攻克福建人在台湾建立的政权。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最高明的策略。

可以看到,在明末清初之际的海权争夺中,福建籍将领自然成为各方争抢的核心人才。

五 战略要冲:澎湖为何是闽台对决的“生死线”?

澎湖海战发生的澎湖列岛,位于福建大陆和台湾岛之间,被称为“台湾之门户,闽粤之藩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因此,清军为了平定台湾,决定与反清的明郑政权决战之地必然选在在澎湖,交战双方的后勤基地(清军在厦门、铜山)、情报来源、兵员补充,都极度依赖福建沿海。

于是,在这一种地缘格局下,熟悉台海海域的福建籍将领,在战场上就拥有了绝对的“主场优势”。

因此,清军的主帅施琅和台湾明郑政权的主帅刘国轩,都是海战名将,曾经都是在郑氏集团并肩作战,最终因政见不同,在澎湖战场上兵戎相见。

在澎湖海战决战的当天,澎湖海域突发南风,施琅凭借闽南人对季风的精准把握,下令水师突袭;刘国轩则依福建沿海防御经验,指挥炮台反击,炮声震得海水翻涌,双方士兵喊话都带着熟悉的闽南乡音……

因此,施琅和刘国轩这两位福建籍同乡的对峙,本质也是清初两种政治选择的碰撞:

施琅选择归顺清朝的中央政权,推动国家统一;

刘国轩则坚守明郑集团的“反清复明”理想,光复大明王朝;

但无论立场如何,交战双方主帅的战略眼光、战术风格、对海战的深刻理解,都深深植根于闽南海洋文化的土壤之中。

六 福建同乡的乡情

因此,1683年的澎湖海战,表面上是清朝和明郑政权执政,引起一场“福建老乡”之间的对决,实质却是由福建深厚的海洋文明底蕴、明郑政权的闽南属性以及清朝务实的战略选择共同决定的。

在清初台湾回归的历史,在海洋上一决高下的时刻,需要从具有浓厚海洋文化的福建寻找顶尖人才。在深层次来看,澎湖海战的发生,也是清朝的海洋利益与明郑政权偏居台湾一隅的地缘格局之争。

值得一提,取得胜利的清军主帅施琅,在平定台湾回大陆之后,出于福建老乡的乡情,并未对占福建籍大多数的明郑集团旧部赶尽杀绝,却是采取了宽容和招抚的政策。

施琅进入台湾后,见到明郑士兵多为福建泉州同乡,当即下令“免缴兵器,返乡者发放盘缠”。有漳州士兵哭诉说家人还在大陆,施琅亲自安排船只送其返乡,这一举措让数万明郑士兵主动归降。

澎湖海战后,清朝朝廷能够迅速接收明郑集团的成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施琅的协调作用,这一切证明施琅顾及福建同乡的乡情!

如施琅上奏给康熙,主张对台湾进行“因俗而治”,保留台湾原有的社会结构,安抚民心,保留对台湾建制,这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台湾的稳定与发展,念及福建与台湾的闽台血脉!

明郑政权的刘国轩投降清朝之后,被授予天津总兵之职,虽远离福建和台湾的故土,却依然以善终。因此,这两位福建将领的结局,也为澎湖海战福建同乡对决的历史增添了温情。

结语:

澎湖海战清军的胜利,奠定清朝对台湾统治的基础,也是开启了福建籍人才掌控中国海军的百年历史。在晚清从福州船政学堂走出的福建籍将领,如萨镇冰、刘冠雄等将领,在民国时期继续主导中国海军建设,这也是福建海洋文化优势的延续。

因此,1683年澎湖海战中福建同乡之间的对决,更是证明那一场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共同印证福建和台湾都是“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

回顾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施琅统一台海的历史,福建籍将领始终是闽台联结的纽带。在清初平定台湾的过程中,施琅招抚同乡、刘国轩善终的结局,令这一场福建“同乡对决”多一份人性温情。

现在你回顾这一段历史,觉得最打动你是闽台难断的血脉,还是乱世中的人性光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澎湖   海战   福建   血缘   同乡   奇观   主帅   台湾   福建人   水师   闽南   清朝   将领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