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时评|“张冠李戴”为哪般

共和国一年一度的法定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在这追思与缅怀的时刻,我们会想起那无数“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言壮语,也不会忘记像瞿秋白烈士临刑前那四字“此地甚好”的大义洒脱。

主力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后,作为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的瞿秋白留下坚持不幸被捕。他矢志坚贞,始终不屈,于1935年6月18日英勇牺牲。在长汀县罗汉岭那押赴原定刑场的一路上,瞿秋白昂首挺胸,一遍遍高唱《国际歌》,“英特纳雄耐尔”还未唱罢,便见山窝里一片开阔绿地,瞿秋白微微一笑,坦然一言,朗曰“此地甚好”,遂盘腿端坐,正面直对枪口,英勇凛然饮弹而牺牲,时年仅36岁。秋白烈士有过大功,亦有曲折,有过委屈,终为党所昭雪、民所怀念,尤其是那一言“此地甚好”的临终之言,视死如归,至今迴荡民间。

可是怪异的是,也出来了“张冠李戴”的奇事,前有网上传言,后有小作文“坐实”,把这一路慷慨壮歌,尤其是“此地甚好”的豪迈,按到了陈公博头上——陈公博何人?这个先做中共的叛徒,又成为汪伪政权二把手的汉奸,抗战胜利后逃往日本,又于次年被引渡入狱,1946年6月3日,被枪决于苏州狮子口的第三监狱。行刑之处,离秋白牺牲的福建长汀千里之远,时间差了整整十年,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在狱中拿到死刑判决的汉奸,“顿时面如纸色,浑身颤抖”,怕的就是一个死,一个罪有应得,哪来什么开阔绿地的刑场,更哪来那一句“此地甚好”的视死如归。陈公博行刑前倒是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恳求行刑队让自己死得不要太难看,所以给了他的是背后一枪。

其实像这种显然是张冠李戴的谣传,还有一个汉奸,那就是执掌汪伪政权几乎所有大权的周佛海。这个汪伪政权的“三号”,本来铁证如山,铁板钉钉,早已呜呼狱中。但是后来又“传”,说1946年10月21日开审那天,周佛海从“万众簇拥”中走进法庭,“绸袍飘飘”,淡定自若,“对答如流”,其实那天“簇拥大道”的“万众”,全部是要求将他绳之极刑的公众,周佛海在庭上不但不“自若”,而且还扶着囚栏一再发抖呢!这种“颠倒”,究竟是几个意思,恐怕一眼可以看穿——当然还有又一种“张冠李戴”,说“此地甚好”云云,周佛海也朗曰过,而且“毅然”赴刑,这就荒谬到家了。周佛海因蒋庇护,并未行极刑,而是以无期徒刑死于狱中,哪来什么刑前之“豪言”。

当然还有那位“知堂老人”,似乎要被少数人捧到天上,但也无法绕开他投敌附逆的汉奸要害。于是每隔几年,就有人要来为他“正名”,说他的为大官当“督办”投身日伪政府,“是为了保护北大校产”,甚至为了“几千万华北民众的利益”,大有“打进去”的“卧底”派头,甚至还是什么“地下工作”呢!他的“自诩苏武”,不禁令人想起汪精卫叛国后自辩“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曲线救国”,也与周佛海为活命,托陈布雷呈蒋的密信,说他“不惜牺牲个人声誉,报身于沦陷区人民的救济事业”,如出一辙,同声一辩,这种被称为“曲折心路”的荒唐,不幸竟被某些时人所“深信不疑”。

张冠李戴也好,混淆视听也好,一些打着自媒体、“小作文”、标题党等等的谎言,已经近乎于胡搅蛮缠。这不是什么“历史研究”的“新史料、新发现、新见解”,而是一种值得警觉的倾向,一股歪风。有的为了吸引眼球、聚拢流量,所以故作惊人,有的甚至是为推销他的什么“课”,只是一种开锣夺市的生意经而已,至于那种“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后面的用心,那就更不能不引起严肃注意了。

原标题:《上观时评|“张冠李戴”为哪般》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凌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历史   张冠李戴   时评   伪政权   汉奸   牺牲   狱中   烈士   极刑   视死如归   刑场   长汀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