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重回井冈山25张照,见袁文才遗孀,脱口而出“袁嫂子”

5月21日,第一天到茶陵。毛主席在去往井冈山的路上,谈的最多的就是当年秋收起义部队转上井冈山的狼狈

1965年5月21日,毛主席的专列在醴陵县境内阳三石火车站两公里以外停靠

1965年5月,酝酿已久的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之行,今天终于开始了。

据毛主席的卫士王宇清回忆:出发之前,汪东兴召集工作人员开会,传达毛主席指示,布置工作,交待任务。

汪东兴长期负责中央首长的安全,无一差错。他已提前上井冈山,布置好线路。

毛主席说:“这次行动,不要搞得复杂了,一切节约办事,吃的用的就地取材,有一间茅草屋就能睡觉,尽量少用人用车…沿途不要事先通知布置,不要惊动面过大,不要影响地方负责同志工作。”

毛主席这次上井冈山,从北京随行警卫人员、工作人员都不多,以下两张是毛主席和北京来的随行工作人员的合影。

1965年5月25日,毛主席和随行人员。左:东林发、高成堂、汪东兴、徐业夫、毛主席、王宇清、周福明、顾作良


1965年5月25日,毛主席和随行摄影人员合影。右起:钱嗣杰、舒世俊、毛主席、贾秋和

重上井冈山所有活动由钱嗣杰拍照,他拍了100多张照片,新闻电影制片厂舒世俊(女)、贾秋和也拍了短片。

多说一句:网上很多人把毛主席和摄影人员合影说成是毛主席和袁文才家属合影,太不负责任。

毛主席和袁文才家属合影在最后一天。

下午三点,毛主席乘的专列在湖南醴陵县境内阳三石火车站两公里以外停靠,阳三石火车站,是毛泽东早年开展安源工人运动的一个中转站,也是秋收起义一个重要纪念地。

毛主席在此没有停留,他默默站立轨道旁,凝望远处,留下一张头发吹乱的照片。随之,换乘上小车开往井冈山。

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及1965年重上井冈山坐过的苏制吉姆车

湖南省委陪同领导有,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及其夫人唐慕兰、省公安厅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等人。

当晚,到达茶陵县,毛主席在茶陵县委办公室住一晚。

5月22日,毛主席到贺子珍的家乡永新。遗憾的是,毛主席没有在他和贺子珍居住过的八角楼下车。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与茶陵部分领导合影,前左五毛主席、左六张平化、左四汪东兴、左七徐业夫、左三 李强

毛主席一行在茶陵没有停留。第二天,茶陵县委领导同志很过意不去,想见毛主席。

毛主席得到汪东兴汇报后,高兴地说:“当然要见嘛!路过一次茶陵也不易呀,38年前路过茶陵时很狼狈。那时我们秋收起义的队伍一部分被敌人追赶着,一部分被敌人阻截着,到茶陵吃住都很困难。这一次来可完全不一样了!”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在茶陵

毛主席高兴地和茶陵县委领导同志合影。

5月22日中午,毛主席一行到达贺子珍的家乡永新县。吃过中午饭,毛主席会见了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副省长王卓超等人,并合影留念。

张平化是当年和毛主席一起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同志,七位家人献出了生命。刘俊秀是贺子珍的同乡,大革命时期,他便在家乡永新县带头组织农会,开始了革命生涯,参加过长征,参加过西路军。王卓超也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

1965年5月22日,永新县招待所。前排左四:毛主席,左二张平化,左三刘俊秀,左五汪东兴,左一王卓超。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和永新县干部握手

午饭后,车队经宁冈三湾、龙市,往井冈山进发。毛主席边走边无限感慨地说:我们在这里进行“三湾改编”,我就是从古城骑马走旁边小路到大仓村林凤和家和袁文才见面的……

72岁的毛主席坐了一天车依然精神抖擞,兴致勃勃。每看到一处,他就能想起当年的烽火岁月。

天黑之前,他们到了井冈山山腰处茅坪的八角楼。这是当年35岁的毛主席和18岁贺子珍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遗憾的是,毛主席没有在八角楼下车,车子围着八角楼转了一圈。

往事如烟,他和贺子珍的婚姻已结束28年,这里留下了他们太多美好的相恋时光。

1959年,大病刚愈的贺子珍一生中唯一一次回老家永新,她没有上井冈山,更没有回到八角楼。

2002年,李敏在八角楼留影

2002年,他们的女儿李敏和外孙女孔东梅回到永新,来到井冈山,走进了八角楼,弥补了爸爸妈妈的遗憾。

车队走到黄洋界,毛主席下车往山顶走去,他激动地向同行人员讲起了“黄洋界保卫战”,并和张平化夫妇在黄洋界上合影。

碑上刻着毛主席的诗《西江月 井冈山》。这是1928年9月,毛泽东在向井冈山回师途中,获悉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诗兴大发写下的。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和张平化在黄洋界碑前留影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在黄洋界

晚上,毛主席住进了茨坪宾馆。

他幽默地说:这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围追堵截,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1000多公里走了半个多月,坐车两天可到了。

这两天,毛主席的心情可用“激情满怀”“百感交集”来形容。

5月23日,第三天,毛主席安排汪东兴两件事

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

一件是安排来井冈山的工作人员,分批参观一下井冈山,让年轻人了解井冈山历史,还请汪东兴抽空参观一下井冈山博物馆,回来讲一讲展览室的情况。

一件是拟电报给中央、周总理,报平安,这里山高路远,没有急事暂不要送文件来。

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日子,天天出去散步、谈话、独自出神凝望,舒展的眉头偶尔露出一丝忧虑。

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凝望


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凝望,没人知道老人家在想什么

要知道,当时还有一个重大背景,中苏关系交恶,如何破局?国内问题大小不断,怎么办?

或许,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他老人家想到他出发的地方寻找心中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井冈山精神!”

5月24日,第四天,毛主席一口气讲了井冈山红军的来历

1965年5月,左起:刘俊秀、毛主席、王卓超、汪东兴在井冈山宾馆合影

汪东兴、张平化、刘俊秀等同志参观井冈山博物馆回来,几位老革命心中有些疑问:井冈山的队伍有哪几支?主要负责人有哪些?人事如何变化的?彭老总和黄克诚等人和井冈山的渊源?

吃过饭后,他们陪主席散步,汪东兴开始问主席:“当年井冈山的红军是由哪几支部队组成的?

毛主席说:“当年井冈山红军由四部分组成。一支是我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一支是井冈山上由袁文才、王佐的领导的两支小的农民地方武装,一支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一支是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

1965年5月,毛主席和陪问同志在井冈山散步

这个问题扯起了话头,毛主席兴致勃勃,一口气讲了当年井冈山红军的来历。

如果想听井冈山斗争史,博物馆写的太简单,毛主席是最好的讲解员,这几个老革命家听得入了迷。

5月25日,第五天,毛主席意犹未尽,继续当讲解员,他出了个考题:井冈山精神是什么?没人回答对

1965年5月25日,毛主席在井冈山话别张平化

5月25日上午,张平化必须启程赶回长沙主持一个重要会议,需要提前下山。毛主席送他们到大门口,应湖南同志要求,毛主席和湖南来的同志照了合影。

北京来的随行工作人员和摄影师见缝插针,也和毛主席合了影。在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提出和主席合影。所以,虽然他们和主席朝夕相处,合影的机会并不多。

下午,毛主席让汪东兴通知刘俊秀、王卓超同志到他住处。显然,昨天的漫谈让毛主席想起很多当年事,主席问:这次你们陪我来井冈山,印象如何?

这几位老革命和毛主席一样激动。

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

毛主席和他们又开始了漫谈,他讲了为了开创这块根据地,牺牲了很多年轻同志,卢德铭、何挺颖、王尔琢、张子清、陈毅安、胡少海等人,毛主席一一道来,他们牺牲时只有二十几岁。

毛主席说:一回到井冈山,脑子里就看到了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都是好同志啊!一想到那么多好同志牺牲,我就担心今天的政权,苏联的政权已经变了色,我们国家也有危险,官僚主义反了多次,还是存在。这样的事情,你们知道的比我多,但报喜不报忧…

毛主席的话让几位一阵阵惊叹!一是惊叹毛主席记性好,二是惊叹毛主席洞察秋毫。

毛主席随后又抛出一个难题: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中,还有被错杀的宛希先、袁文才、王佐等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想过这件事没有?

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散步

说到袁文才和王佐,几位老革命不明白的地方更多,井冈山为什么丢失?为什么让刚到的红五军守山?刘俊秀和王卓超主政江西,听到的传言也更多,他们能有机会和毛主席在井冈山,面对面正视这个敏感话题,激动不已,也敞开了心扉。

据王卓超回忆,毛主席最后总结道:袁文才、王佐是杀错了,但问题的本质,不是杀错几个人,追究几个人。当时党内有一条“左”倾盲动路线,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不讲政策,使下面的干部头脑不冷静…路线对了,下面同志干劲大,才会胜利。路线错了,很多工作都会走到邪路上去。这是很关键的。

1965年5月,汪东兴和刘俊秀陪毛主席在井冈山散步

最后,毛主席像老师考小学生一样出了个考题:井冈山精神是什么?

他们回答说:艰苦奋斗。

毛主席笑了说:“再想想,艰苦奋斗只是一个方面,只是一点,还差两点,要从制度方面想。”

汪东兴加一条:支部建在连上。

毛主席点点头,继续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

毛主席强调了士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

1965年5月,毛主席在极目远眺

毛主席一讲就讲了两个多小时,没有人打断他的话。

5月26日,第六天,毛主席还是讲解员,提起健在的井冈山老同志,他激动不已

1965年5月,毛主席行走在井冈山崎岖小路上

几位老革命问主席:在井冈山战斗过的老同志,健在的都有谁?

毛主席说:“从全国来说,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人还不少。包括现在在党、政、军领导岗位的领导同志如朱德、罗荣桓、陈毅、何长工、彭德怀、谭震林、陈正人、江华、萧克、曾志、彭儒、贺子珍等人。

看下面三张老照片,就知道井冈山在毛主席心里的份量。

1937年3月

上图是1937年3月,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师范学院院内的合影,合完影的当月,在这里成立了“鲁师干小班”

1937年5月,在延安,左三毛主席,右一贺子珍

上图是1937年5月,在延安,毛主席和秋收起义部分人员合影

毛主席亲自为合影题字:1927年,秋收起义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当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18人)。

1938年8月,延安

上图是1938年8月,延安凤凰山,毛主席和井冈山部分人员合影,毛主席亲笔题字:井冈山的同志们

这三张照片都有毛主席亲笔题字,并详细标注,这很难得!

5月27日,第七天,毛主席写下《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这一天,毛主席没有出去散步,老人家彻夜难眠,烟灰缸的烟头堆满了,伟人诗人大发,正在抒发满怀的豪情和感慨。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草稿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让我们受益至今。

毛主席留下的50首诗中,以“井冈山”命名的就有三首,其中《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 井冈山》是这次挥笔而就。

5月28日,毛主席吩咐汪东兴,安排见一见井冈山的老同志、老党员、烈士遗孀,宾馆的服务、警卫,工厂的工人、山区的农民

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

毛主席特意交待,记得请两位“嫂子”。

5月29日,第九天,毛主席分批接见井冈山的老同志,见到袁文才遗孀,他脱口而出“袁嫂子”

1965年5月29日,毛主席和井冈山同志们合影,前排右一袁文才遗孀谢梅香

5月28日,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和王佐的妻子兰喜莲就被接到茨坪住了下来。

谢梅香一听说是毛主席接她做客,眼泪就流个不停,她激动地说:“毛主席,我们选三把您盼来了啊!我们想您啊,想您整整三十几年啊!”

她不停地向接她的同志讲袁文才死后,她和孩子们的遭遇。

1971年,袁文才后人全家福,中间谢梅香72岁,1979年去世

上图1971年,井冈山功臣袁文才后代的一张全家福,袁文才被错杀后,她的妻子带着5个幼儿流离失所几十年。

2008年,袁文才两个女儿在袁文才墓前合影

兰喜莲也是彻夜难眠。

早晨,接见开始了。

井冈山广播站的喇叭响起《东方红》,毛主席来了几天,大多数人竟然不知道。此时,人群鼎沸,欢声雷动,群情激奋。到处都有人高喊着:“毛主席!毛主席来了!”热烈的场面感人至深。

1965年5月29日,毛主席在井冈山宾馆接见烈士遗孀、老赤卫队员

兰喜莲被安排站在第一排,毛主席走过来了,和第一排的老同志一个个握手,当握到兰喜莲时,毛主席先开了口,“你是王嫂子”。

兰喜莲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后面的手伸了过来。照相时,一排本地的领导干部抢着和毛主席站在一起,把兰喜莲挤到第二排去了,她的儿子王寿生被挤到更后面。

没有说话,兰喜莲也很满足,她逢人就说:毛主席记得南斗,记得我们。兰喜莲以烈士遗孀的身份,住进井冈山光荣敬老院,1975年去世,活了80岁。

1965年5月29日,毛主席接见井冈山同志

谢梅香是第二批,她和老同志依然站在第一排,毛主席仍然依次和第一排同志握手,走到谢梅香跟前时,毛主席一眼认出来,脱口而出叫声“袁嫂子”,还是当年在马前坑第一次见面一样的称呼。

毛主席比袁文才、王佐大5岁,“王嫂子”“袁嫂子”是跟着贺子珍叫起来的。

谢梅香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38年了,当年的毛委员成了党和国家的领袖,还是这样称呼她。

1965年5月29日,毛主席接见井冈山群众

这一天,毛主席接见群众3000多人,茨坪当时常住人口也只有几千人,老老少少倾巢而出。

接见完毕,毛主席在一片欢呼声中恋恋不舍地和井冈山告别。

人群中大声喊着:毛主席,您还要回来啊!您要回来啊!再回来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历史   井冈山   遗孀   嫂子   脱口而出   袁文才   茶陵   同志   角楼   秋收起义   老同志   当年   延安   永新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