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汉阳铁门关的历史变迁


原创 倪钰钦


汉阳铁门关作为武汉地区重要的历史遗存,其发展轨迹与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铁门关从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军事要塞至今成为旅游景点经历了十八个世纪的时光洗礼,它的历史变迁也是武汉历史的缩影。回望铁门关的岁月变迁,可以帮助我们凝结武汉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印迹。




东汉末年,荆州地区因处于长江中游枢纽位置,成为军阀争夺焦点。初平三年(192 年),孙坚进攻荆州时被刘表部将黄祖击杀于襄阳岘山附近,孙刘两家就此结下杀父之仇。黄祖也成为孙策和孙权兄弟二人的复仇对象。建安四年至十三年(199年-208 年),孙刘两家在江夏地区多次发生激战。孙权主政江东之后,曾经于203年、207年、208年三次进攻江夏(今武昌)。208年孙权率军攻破龟山北侧的郤月城,斩杀黄祖。孙刘之争凸显了汉阳龟山一带的军事价值—— 其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龟山(古称大别山)临江而立,形成天然防御屏障。




曹魏黄初二年(221 年),魏军占据江北并设治于郤月城;吴嘉禾元年(232 年),孙吴收复鲁山(今汉阳龟山)后,以郤月城为石阳县治。为巩固这一战略要地,孙吴依龟山临江修筑铁门关,乾隆《汉阳府志》记载:“铁门关在(汉阳)县东北三里,大别山头,禹王庙侧,”,且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铁门关,在汉阳县东北。明统志:“在禹功矶旁。吴、魏相持,用兵沔口,于此设关为险。”。此处 “沔口” 即汉阳古称,点明其为吴魏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




铁门关的军事价值源于其独特地貌:龟山海拔虽仅90余米,但临江一侧陡峭,与长江形成 “山 - 水” 复合防御体系。关城 “雄峻坚固,易守难攻”,北可抵御曹魏从淮河沿线南下的攻势,西可阻挡蜀汉顺江而下的军事行动。孙权先后派遣陆涣、陆逊、诸葛瑾等将领驻守,正是看中其 “东关夏口,敌之心喉” 的战略地位(司马懿语)。这种依托山水形胜构建的防御体系,成为三国时期江防工程的典型范例。




唐武德四年(621 年)汉阳筑城后,铁门关的军事属性逐渐消退。这一转变并非偶然:随着国家统一,区域军事冲突减少,而汉阳作为长江、汉水交汇处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南北物资转运的关键节点。铁门关所处的龟山东麓,恰是临江码头与汉阳城东门的连接通道,自然演变为 “文化、经贸交流的重要通道”。




明代推官杨枢所题“汉门日抱鼋鼍窟,大别天开虎豹关。” 楹联,形象反映了这一变化:“虎豹关” 的军事意象已让位于 “汉门” 的交通功能,长江(鼋鼍窟)与龟山(大别)构成的地理空间,成为区域交流的象征符号。




明清时期,铁门关周边形成多维度发展格局。明嘉靖年间修建的晴川阁,与铁门关形成“阁 - 关” 景观组合,带动玉清宫、长生殿等宗教建筑与黄公书院等文教设施的集聚。这一建筑群的分布严格遵循地理规律 —— 沿龟山东麓平缓地带展开,既避开临江陡坡,又临近长江码头。




商贸方面,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记录了:(明代市场)“由鹦鹉洲抵汉阳南纪门,渐渐下延至东门抵铁门关”,形成沿长江岸线的商业带。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更明确记载铁门关一带“矶之旁为铁门关,古置戌守。商舶鳞集,阛阓外屏,则今汉口,属汉阳,设有巡简司”,印证其依托长江水运发展的商贸功能。这种“文化地标 - 商业街区” 的空间结构,完全依托于龟山临江的地形特征。

《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




明隆庆四年(1570 年),铁门关 “隆庆庚申毁于火,未几修复”(乾隆《汉阳府志》),火灾蔓延与建筑密度及材质直接相关:关城周边木质结构建筑密集,且临江区域风力较大,加速了火势扩散。此次损毁后,仅存 “一截土墙基座”,但其所处的山头位置未变,为后续重建奠定地理基础。




清代在原址废墟上修建的关帝庙,于咸丰二年(1852 年)太平军进攻汉阳时再度被毁。这场战争破坏的直接原因是铁门关仍处于城市防御前沿,其所在的龟山制高点,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代仍具军事价值,导致文化建筑沦为战场。同治三年(1864 年)汉阳知府钟谦钧筹款重修铁门关,仍选择原址,因该位置是连接城内外的唯一平缓通道。




光绪十七年(1891 年),张之洞为建设汉阳铁厂将其拆除,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布局对地理条件的新需求:铁厂需要临江地块运输矿石与产品,而铁门关所在位置恰好阻碍了厂区规划。这种因地理空间利用方式转变导致的拆除,反映了近代工业对传统地标的冲击,至此铁门关彻底消失在洋务运动的历史洪流之中。




汉阳铁门关的历史变迁,是地理空间约束与历史进程互动的典型案例。从三国时期依托山水形胜构建防御体系,到明清利用地形发展商贸文化,再到近现代因空间需求变化导致的损毁与重建,其位置始终未脱离龟山东麓临江地带。这种地理韧性,使其在功能不断转换中保持历史连续性。




汉阳铁门关。关耳摄

上世纪90年代初复建的铁门关作为文化地标,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地理记忆—— 长江与龟山塑造的空间特征,始终是理解这一遗产的核心线索。对其保护与研究,可为同类历史地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地理 - 历史” 双重视角的参考范式。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沦陷时期•汉口六渡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主编: 田联申责编:力 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雄关   武汉   临江   长江   地理   汉口   汉水   虎豹   军事   嘉庆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