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债券市场真是让人看不懂,一会儿热钱追着美债跑,一会儿又有人说中国债开始回暖。尤其是从2023年开始,外资减持中国债券的新闻满天飞,大家都觉得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向美国那边,帮着美债稳住阵脚。
先从2023年说起,那年美联储加息加得特别狠,从年初的联邦基金利率4.25%到5.00%,一路推到年底的5.25%到5.50%。美债收益率跟着水涨船高,10年期一度冲到5%以上,简直是香饽饽。相比之下,中国国债利率在往下走,10年期从3%左右滑到2.8%,这差距一拉开,外资自然就动心思了。根据上海清算所的数据,那年上半年,境外机构持有中国银行间债券从3.2万亿元人民币掉到2.4万亿元左右,减了差不多8000亿元。不是说对中国经济没信心,而是短期收益账算不过来,钱得去赚快钱。
这波减持可没全往美国跑,分散挺广的。部分确实进了美债,尤其硅谷银行3月10日倒闭后,美国市场慌了神,耶伦作为财政部长赶紧站出来稳军心。她1月19日就给国会写信,说债务上限31.4万亿美元已经碰顶,现金储备每天烧500亿美元。5月1日又发警告,预测6月1日前就扛不住了。国会那边折腾到6月3日才通过财政责任法案,暂停上限到2025年1月1日。这期间,高收益美债成了避险港湾,外国投资者蜂拥而入。数据显示,2023年外国持有美债总额涨了点,但中国那边持仓开始小幅调整。
不过,资金没傻到全押美国。加拿大央行3月22日加息25个基点,拉走不少钱;德国和日本也调政策,欧洲债和日债分了杯羹。投资者总得分散风险,不会把鸡蛋全搁一个篮子。中国经济那时候其实恢复不错,第一季度旅游收入涨了70.2%,但降息是为了把钱从债券赶到实体去,刺激消费。外资减持更多是短期操作,全球从疫情爬坡,各国忙着复苏,钱到处找门路。
转到2024年,风头有点变了。美联储从9月18日开始降息,先砍50个基点到4.75%到5.00%,无风险利率一降,资金开始从美国外流,新兴市场捡了便宜。中国债吸引力回来了,第一季度外资净买入2690亿元,全年累计流入416亿美元,持有规模回升到4.3万亿元。5月末,1169家境外机构入市,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权和商业机构都来分蛋糕。相比2023年的减持,这算是个反弹信号。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主动减持美债。2024年全年扔了573亿美元,持仓降到7590亿美元以下。从2022年4月起,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总体趋势向下。为什么减?外汇储备多元化呗,减少对单一资产依赖,黄金和其它地方加码。美债总规模那年到36.2万亿美元,外资持8.5万亿,占30%。中国从2011年峰值1.32万亿减到2024年底的7720亿,降了42.7%。这不是一时兴起,2022年减1732亿,2023年508亿,2024年573亿,步步为营。
耶伦那边也没闲着。2023年的债务上限危机刚过,她就得盯着2025年的续集。2024年12月27日,她写信给国会,说1月14到23日间会再碰顶。1月2日上限恢复到36.1万亿,她1月17日又发信,启动特别措施,像暂停养老金投资啥的。国会5月22日通过法案,提高4万亿,她强调财政可持续,得靠多边合作。美联储高利率暴露了银行弱点,2023年几家区域银行破产,提醒大家市场不铁板一块。
2025年数据更有看头。中国1月增持美债18亿,2月加235亿,可能是短期机会;3月减189亿,4月减82亿,5月减9亿,6月微增1亿,到7564亿。5月中国持7563亿,是连续第三个月减持,但波动不大。累计从2022到2024减超2000亿。日本持1.135万亿稳坐头把交椅,英国8090亿,中国第三。别人在加,中国在减,不是孤例。5月美国吸引外资净流入3111亿,创八个月新高,加拿大买得猛,中国三连降。
外资对中国债的态度转暖了。2025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银行间债券4.3983万亿,比2023年底多6814亿。4月到4.5万亿,5月末4.35万亿,占总托管2.6%。8月单月净流入近390亿,全年到8月累计超6000亿。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8%,美国3.6%,差距还在,但外资看重稳定性。中国经济韧性足,政策可预期,成了避险选项。人民银行数据,6月末境外托管余额4.3万亿,占2.3%,国债持2.1万亿,占比49.6%。
这抛中债买美债的阶段,主要怪利率差。2023年美联储从2022年3月到7月,加息525个基点,最猛的一轮,全球新兴市场资金外流,偿债成本飙。硅谷银行事件后,美国经济隐患露头,高通胀、经济放缓,但高利率暂时吸金。中国降息是为复苏,短期让外资觉得不值。但长远,美债高收益有坑,银行倒闭潮就是例子,资金一慌就跑。
2024年美联储降息,全球资产跟着动。亚太和新兴市场受益,大多央行跟进,但节奏不一样。中国债市规模183万亿,世界第二。境外增持明显,一季度净增269亿,同比涨84%。4月1到18日净买入332亿。人民币债券成避风港,全球资金连续12周涌入中国债券基金。跨境资金净流入,货物贸易顺差稳,2到4月顺差290亿、492亿、173亿,全年630亿。基本盘硬。
不是所有减中债的钱都买美债。全球央行持美债比例低于黄金,但美元资产还是主力。美债持仓降反映美元信用弱,避险需求升。地缘风险多,俄乌、中东、南海、美军南美干涉,人口负增长,财政赤字爆,都推高避险。各国增金减债,中国美元资产从2023年1.8万亿可能到2050年7400亿,极端脱钩五年清零。这对美融资成本是压力,2014年中国买债帮美降30基点借贷成本。中国持美债波动正常,到期减持,但2025年整体稳。外汇储备6月末3.32万亿,增322亿,多元化包括加金,平衡安全和发展。
中国债市改革报告说,2023年市场规模占GDP 131%,低于美日,还有空间。银行间债券包括政府、金融、企业债。2025上半年新增违约发行人7家,金额140亿,展期1家5期,违约率低,市场稳。
2023年抛中债买美债突出,但没持久。外资减后,资金分流多地,美国得益但不独吞。2025年中国债回暖,外资增持,中国减美债多元化。全球经济连着,资本逐利,经济强是底气。这背后是利率、地缘、复苏的拉锯,不是简单谁赢谁输。美债收益率现在4.06%,中国1.82%,差距有,但稳当更关键。资金游戏没完,中国债市信号亮。
全球资金流动,利率是主线。美联储2023年激进加息,2024降,2025稳。无风险率变,钱从美流出。中国债低收益但稳,吸引长钱。地缘加剧不确定,投资者聪明,分散是王道。加拿大债、德国债、日本债都分羹,不是美国独秀。
中国经济基本面硬,贸易顺差630亿,支撑跨境流入。证券投资有压,但整体韧。特朗普关税下,顺差还稳。债市违约低,新增140亿,市场信心足。
这波你抛我抛,反映资本逐利本性。短期看利率差,长远比经济体量。美债大但风险高,中国债规模二,潜力大。外资增持中国债超6000亿,信号积极。游戏继续,谁笑到最后,看经济谁跑得快。
这事儿没那么戏剧化,就是钱在全球转圈。2023年外资减中国债8000亿,美债吸金,但2025年境外持中国债4.35万亿,涨不停。中国减美债到7563亿,多元化稳。耶伦管债务上限,稳市场,但美国赤字压顶。投资者得看长远,别跟风。债券市场这池水,深着呢,得慢慢趟。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