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爱文学的文艺青年,如何转型成为一名红色特工?身处鱼龙混杂的上海滩,如何游走于黑白两道,得到组织需要的情报?
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怎样才能渗透进日本和汪伪政权的情报机构,让敌人为我服务呢?这是红色特工潘汉年的故事,也是那个年代所有红色特工的缩影。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
潘汉年
早年间,潘汉年是个笔锋犀利的文艺青年,在宣传领域写下诸多倾向革命的雄文,堪称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 “流量作者”。
他的革命之路,离不开贵人的提携。1926年底,郭沫若看中潘汉年的才华,让他担任革命军日报总编辑、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潘汉年由此正式投身革命阵营。
1930年9月,博古从苏联留学归来,读到潘汉年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将他推荐给留苏学生首领王明,潘汉年因此晋升为江苏宣传部长。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中央特科情报网遭受重创。周恩来决定重组中央特科,潘汉年临危受命,调任中央特科第二科科长,负责情报侦查与反间谍工作。
从此,那个擅长写文章的文艺青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深藏不露、在黑白两道间游刃有余的情报高手,潘汉年正式登上谍海舞台。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重建被破坏的上海情报网。
原二科科长陈赓移交的两个线人 —— 杨度和焦凯,为潘汉年的工作打开了局面。杨度曾是袁世凯的谋士,北洋政府倒台后,他来到上海成为杜月笙的幕僚,在上流社会手眼通天;焦凯则是青帮头目,在法租界底层社会势力庞大。
有了这两人助力,恢复上层和下层情报网并非难事,可恢复上海中层情报网,尤其是法租界巡捕房的内线,才是真正的挑战。
经过细致调查,潘汉年发现知名律师陈志高与巡捕房关系密切,且曾为我党被捕人士辩护,政治立场上有争取的可能,更关键的是,陈志高正在追求我党党员黄木兰。
潘汉年当机立断,制定计划,让黄木兰以交朋友的名义接近陈志高,并提出想在巡捕房结识人脉以方便营救工作。
陈志高果然 “上头”,很快将法租界巡捕房华人探长赵子柏介绍给黄木兰。赵子柏见到黄木兰后,被其魅力倾倒,一口答应帮忙。在美人计和丰厚酬金的双重攻势下,赵子柏很快成为潘汉年安插在巡捕房的内线。
搞定法租界巡捕房后,潘汉年又将目光投向 CC 系控制的国民党上海党部。他敏锐发现,党部里一位不受重用的沈干事,曾在国共大革命时期属于左派。
电视剧《潘汉年》截图
于是,潘汉年派人主动接近沈干事,与他吃饭、喝酒、谈天,渐渐成为密友。不久后,沈干事调任国民党上海党部组织部门,负责登记秘密自首人员名单。
这些 “自首人员” 大多是我党的叛徒,通过沈干事,潘汉年源源不断地获取叛徒名单,及时汇报给周恩来,有效保护了同志和重要文件。
短短两年,潘汉年便成功恢复了中央特科的上海情报网,成为令人敬畏的 “地下谍王”。
1933年夏天,丁玲和潘汉年的堂兄潘梓年被捕,潘汉年的处境变得危险。他不得不放下苦心经营的情报网,前往中央苏区担任中央局宣传部长,回归老本行,此后五年,鲜少在情报战线留下身影。
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延安成立中央社会部,旨在与敌特汉奸斗争,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而中央社会部可看作是中央特科的延续,有着特科经验的潘汉年被任命为副部长,重返上海分管情报工作。
当时的上海,局势错综复杂,日本梅机关、严井公馆、汪伪76号,还有国民政府留下的大量军统、中统特务,与这些势力庞大的情报机构相比,我党的情报网力量十分薄弱。
潘汉年将情报工作拆解为三步:第一步,与廖承志合作巩固香港情报站,带着刘人寿、董慧等情报人员抵达上海,与刘少文取得联系,组建起上海情报班子,并建立了上海与延安、香港、重庆之间的直接电台联系。
第二步,重用身份复杂的袁殊。袁殊曾为中央特科工作,又打入国民党CC系情报机构,还给日本提供情报,历经多次被捕、营救,身份成谜。但潘汉年手中可用之人有限,只能冒险重用袁殊。
1939年10月,潘汉年与袁殊深谈,说服他回归革命阵营。随后,袁殊在严井公馆的旗号下,成立 “新亚建国运动本部”,表面做汉奸,实则为我党建立情报站。
第三步,策反汪伪76号的实际掌权人李士群。李士群担心汪精卫和日本失败,常释放与共产党合作的信号,潘汉年捕捉到这一信息,经中央社会部同意后,派地下党员关露接近李士群。
关露的妹妹和妹夫是李士群的救命恩人,凭借这层关系,关露顺利取得李士群信任,多次从他口中获取军政情报。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潘汉年成功渗透上海四家情报机构中的两家,搭建起庞大的情报网络,每日将筛选汇总的情报发往延安,为中央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1943年初,一场意外改变了潘汉年的命运。日军和汪伪军扫荡新四军根据地,潘汉年前往南京与李士群会面,试图获取情报。
李士群为向汪精卫表功,将潘汉年带去见汪精卫。当时延安正在整风,潘汉年担心被误解,未向上级汇报此事。
1954年,李士群的助手胡均鹤被捕,他曾亲眼目睹潘汉年与汪精卫会面。潘汉年担心事情败露,主动写信坦白,但为时已晚。
尽管他有自己的苦衷,可在情报工作中,隐瞒重大事件难以被谅解。教员在信件上批示 “此人从此不可信用”,一代谍王的传奇生涯就此落幕。
【本文来源@温伯陵的视频内容】
#历史##历史冷知识##特工##潘汉年##涨知识#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