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7实现全面升级,但我看到了苹果的无奈和妥协

01

昨天,苹果如期召开了秋季发布会,发布了新一代的耳机、手表以及最受关注的iPhone17系列。

作为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科技企业之一,苹果一贯都擅长把控用户对于科技和消费的接受度,与其说是科技企业,不如说是一家科技型的消费公司。

像过去5年,苹果利用精准的刀法对同类产品进行切割,挤牙膏一样分散自己的技术,用精细的差异化维持了Pro系列的高溢价。

从2020年开始,更贵的iPhone Pro以及Max在iPhone系列的销量占比就从40%上升到现在的70%以上,标准版iPhone仅占到20%,苹果吃到了足够的溢价。

但是,今年的苹果却变了,不再秀自己的刀法,还拉高了标准款iPhone的各种配置,不再像以前一样去突出更贵的Pro系列。

那么,苹果为什么一改往日作风,向用户妥协了呢?

希望借助于我们的分析,能让大家看到市场的变化以及苹果妥协背后的深层逻辑。

02

2025年是苹果“三年重塑”计划的开年,今年的调整也可以看做是苹果对于市场的重新判断:

从iPhone X以来的增量市场,正在走向终结。

怎么理解这句话?

第一,从竞争维度来说,在海外以谷歌、三星为代表,在国内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端安卓品牌,这几年都在蚕食苹果的市场份额,追赶苹果的使用体验。它们早就把120Hz以上的高刷新率显示屏、配备高像素传感器的多摄像头以及大容量存储作为旗舰机型的标准配置。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这些苹果过去划分标准款与Pro款之间的体验鸿沟,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再怎么忠诚的用户,也越来越难接受苹果在核心的视觉体验上,还要加价才能享受到其他品牌的标配。

像在大中华区,自从2023华为回归之后,苹果的出货量两年分别下滑了15%、17%,2024年,大中华区成为了苹果唯一营收下滑7.7%的市场。

所以,为了消除跟对手在核心体验上的差距,稳固自己在高端市场的基本盘,苹果今年不再对iPhone标准款进行阉割,而是让标准款也成为一个功能和体验完备的旗舰手机。

第二、我们从用户角度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正在不断放缓。

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只有1%,与此同时,用户持有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换机周期普遍超过三年,增量市场极其稀少。

特别是对于习惯了苹果精准刀法的用户来说,买一部一两年前的iPhone Pro,比买一部全新的标准款,不仅更具性价比,甚至体验还要更好。

为了对抗市场趋势,苹果就必须为老用户提供一个无法拒绝的升级理由。

那么,以前那种挤牙膏式的微小更新,就不足以打破用户的换机惰性。

像今年的iPhone17标准款就给用户提供立竿见影的体验提升,这也是苹果刺激存量用户更新换代的催化剂。

第三、从苹果自己的角度来说,通过抬高基准线,重新以设计为导向,苹果对目标对象进行进行更细分的定位,从而打造一个非常鲜明的产品组合。

过去,苹果对iPhone产品组合的划分逻辑就是:“标准(iPhone)、好的(Plus)、更好的(pro、promax)”,几乎完全以产品功能取舍为核心。像过去几代iPhone中的Plus就属于中间派,但它一直是销量最低的机型,这造成了产品组合的结构性失衡,今年我们看到苹果直接停了Plus型号,引入了全新的iPhone 17 Air。

表面上看,这是苹果推出了一个新型号而已,但实际上,这一次苹果改变了自己过去从功能、技术进行划分的产品维度,而是真正从用户维度出发,重新进行了产品组合。比如说iPhone标准款,它对应的就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就是希望拥有一部功能完备、体验不被阉割的手机而已。

iPhone Air,它对应的就是那些把“美学、轻薄和设计”放在第一位的消费者,iPhone17 Air的价值主张很明确,就是极致的设计美学和轻薄感,同时也没有过多牺牲性能,也是在为后续的折叠屏铺路。

iPhone pro以及max,就是对应那些把手机作为主要创作和生产力工具的专业创作者。

苹果引入专业级的散热保持性能的持续,配置了顶尖的光学能力,特别是在拍摄方面,Pro系列独家支持ProRes RAW、Apple Log 2高级编码格式,以及跟专业摄像机同步的Genlock功能。

对于视频创作者来说,这些专业功能给后期调色、剪辑工作流提供了最大化的灵活性,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设备就是生产工具,他们的价格敏感度要远低于普通消费者。

所以,这种基于用户角色的深度洞察和深度细分,使得苹果能够给特定的用户群体划分了不同的产品组合和价值主张。

iPhone 17标准款的超额交付,就是用来锚定整个产品组合的价值基石,在标准款之上,就是基于设计和内容创作这两项特定需求的主动选择。

它们共同构成了苹果在iPhone产品组合战略的一体两面,也对应了苹果所谓的“三年重塑”计划。

03

当然,苹果的妥协背后,其实还有两个被隐藏起来的现实问题,这也是苹果最无奈的地方。

第一、性能突破的天花板。每年苹果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就是芯片设计以及工艺提升所带来的性能突破。

但现在,这个突破越来越难,在今年的发布会上,苹果很少提到芯片性能的直接提升,甚至对比的时候,都刻意忽略了跟iPhone16的对比。

原因就是芯片制造工艺越来越逼近物理极限,今年仍然是台积电的3nm工艺,苹果不再像以前一样借助于性能的明显超越,来刺激用户的购买欲望。

可能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一次A19 Pro芯片内置了额外GPU核心和神经加速器,但因为苹果的AI服务仍然没有在中国市场推出,对用户使用来说,几乎不会有什么体感差异。

这可能也是一家领先企业非常痛苦的地方。

第二就是苹果一而再、再而三推迟的AI了。

这一次发布会,苹果有一个极其反常的情况,在今天的AI时代,苹果作为顶尖的科技企业,却没有把AI作为独特的卖点,甚至都没有多说两句。

原因就是因为苹果在AI上遇到了巨大的麻烦。

苹果本来对AI雄心壮志,不仅要对Siri进行完全的智能化改造,内部还在研发一套代号为“世界知识问答(World Knowledge Answers)”的AI搜索引擎,让它来配合Siri完成苹果手机上所有的用户提问和搜索任务。

苹果希望Siri不仅具备全网搜索和智能问答的能力,同时要能跟Google、百度的AI概览一样,直接整合文字、图片、视频、本地和全网信息,对用户的任何提问进行深度总结,形成专业、具体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代替传统搜索引擎,特别是手机移动端的搜索引擎。

但Siri底层代码从2011年沿用到今天,在当初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今天AI的复杂需求,底层代码架构完全不同,苹果想让Siri打通整个iOS系统以及互联网的改动难度极大,存在严重的技术债务,同时,iOS又是封闭系统,苹果AI团队开源模型的请求被拒绝,使得集成先进的AI功能变得异常困难。

这也就导致苹果AI团队的交付延期,团队关键成员开始流失。

7月团队负责人庞若鸣被Meta挖走,连着带走了近10名核心成员,前两周,苹果首席AI机器人研究员张健也去了Meta。

苹果AI团队的分崩离析,直接拖累了苹果所有产品的AI功能实现,现在,苹果不得不求助Google来支撑Siri的底层技术。

而在中国,那就更不要说Siri的升级了,苹果甚至计划要等到年底,才能借助阿里和百度给国行iPhone加入现有的AI功能。

所以,没有AI的更新,性能又没有明显的突破,苹果如果还不全面拉高配置去安抚市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那股价就不只是跌1.5%这么简单了。

但是,这一次的妥协也只是在为未来争取时间,对苹果来说,AI始终是无法逃避的焦点。

如果技术要靠Google支持,自己的团队还在不断流失,在这样的条件下,你们觉得苹果在AI时代还能做出颠覆性的产品吗?还能继续保持领先吗?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标签:数码   无奈   苹果   三星   用户   标准   功能   市场   产品组合   性能   团队   维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