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7月26日出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人工智能赋能无线电创新发展论坛,论坛以“智汇无线·同筑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首次聚焦“AI+无线电”的融合创新与生态建设,以多重视角分享技术前沿、实践经验、发展趋势,展望AI与无线电相互赋能所带来的变革性前景。
人工智能赋能无线电创新发展论坛于2025WAIC期间召开。主办方供图
论坛名誉主席赵厚麟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当前正值AI技术呈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AI正在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驱动力。无线电技术作为现代通信、导航、遥感等众多领域的基石,是AI技术普及并发挥巨大潜力不可或缺的助力。此次论坛以“无线赋能”“生态协同”“产业联动”三大亮点构建起完整的交流与发展体系,“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起一个政产学研用多方交流的桥梁,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先进的无线电技术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
论坛名誉主席、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发表开幕致辞。主办方供图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致辞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而无线电技术作为现代通信、智能感知的“神经脉络”,二者的融合既是时代必然,也蕴藏着无限可能。本次论坛聚焦技术融合创新,探讨行业机遇与挑战,可谓恰逢其时。
金力提到,复旦大学终紧跟国家战略需求,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起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复旦愿以新工科建设的创新资源为依托,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与行业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攻克“人工智能赋能无线电”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发表致辞。主办方供图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指出,推动AI与无线电的深度融合,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在这两大领域,上海已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产业、人才和创新生态等基础,为推动AI与无线电的深度融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强化基础支撑,加快技术攻关,通过加强频谱资源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不断夯实政策支撑体系,推动‘AI+无线电’技术产业融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营造开放、协同、包容、安全的创新生态环境。”汤文侃说。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发表致辞。主办方供图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在题为“ComAI:迈向6G原生AI之路”的演讲中深入探讨了未来通信的关键方向。他指出,6G将把“网络原生AI设计”作为核心考量,其中语义通信是重要组成部分。ComAI旨在解决传统通信中传输速率与资源消耗的矛盾、信息压缩效率以及低信噪比下的适应性问题。该系统受自然智能处理启发,深度融合通信与智能,通过语义基(Seb)高效编码语义信息,将源特征、下游任务与通信过程原生融合;通过同义映射优化整个系统,节省带宽并提升性能,可应用在如人形机器人和智慧港口的多AI智能体协作通信中。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萨里大学通信系统研究所所长Rahim Tafazolli在题为“6G-智能时代”的主旨演讲中分享了6G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引人注目的“Teleportation”概念,并展示了充满预见性的TUDOR项目。他提到,6G网络将通过环境感知、语义与AI处理、同步化以及虚拟化/开放API(软件定义)等手段,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这些技术将作为网络的“眼睛”“大脑”“心跳”和“自由”,使得未来的通信不仅能传输数据,还能理解数据的意义,并据此做出决策。“Teleportation”通过整合五种人类感官、环境感知、AGI(通用人工智能)、精准的时间同步和亚厘米级定位精度等技术,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
来自全球的学界、业界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主办方供图
香农奖获得者、毕尔肯大学教授Erdal Arikan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构建”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AI时代,传统的网络已难满足移动AI业务对大上行、低延迟、高可靠的需求。未来,通过网络切片技术提供有保障的差异化体验,通过ISAC(集成传感通信)技术构建高精度物理世界模型使能新的商业模式,通过MEC边缘计算降低网络时延,并使用AI来优化网络本身,构筑一张智能、高效的无线网络,为移动AI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新的动力。运营商也可尝试通过销售差异化体验和网络感知数据创收。
艾伦・图灵研究所图灵研究员、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Andrea Cavallaro发表了关于“安全可信赖的AI系统”的演讲,介绍了他在协同感知、人机交互、信任与可信赖性,以及将AI与价值观和意图对齐四方面的最新研究。其中,可信赖性是指系统执行其预期功能的概率,其属性包括可靠性、鲁棒性和透明度。对齐过程则是确保生成输出与人类价值观和意图一致,其属性包括有用性和无害性。他所主导的AlignAI项目致力于识别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价值观、用户偏好,并建立将这些价值观和偏好转化为认知可解释性的理论框架。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为公司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在题为“无线通信的挑战和机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5G-AxAI互融共促,是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当前,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如突破理论天花板、超大规模波束与无蜂窝组网、高精度低功耗感知、天地一体化覆盖、数字孪生运维等十大关键挑战,亟待产业各届携手,建立移动AI体验和网络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局副主任Bilel Jamoussi也从国际视角做了精彩分享。
嘉宾们围绕“AI和无线电生态融合创新发展的机遇”展开圆桌对话。主办方供图
在圆桌对话环节,GSMA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刘鸿、上海电信移互部总经理李波、商汤绝影世界模型负责人王飞、乐聚机器人长三角总经理张大鹏等嘉宾围绕“AI和无线电生态融合创新发展的机遇”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黄大年茶思屋主编张群英主持圆桌对话。
论坛主席、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中国通信学会英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跃主持了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黄大年茶思屋科技网站联合主办。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上海分公司和上海市无线电协会承办。(完)
部分内容转载自中新网、上海新闻、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