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汪洋 设计 王汝吉
一家博物馆的展柜内贴着提示牌:文物出差。图据新华社
文物“出差”正引发热潮。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便是一例:788件展品中95%以上首次亮相亚洲,它们结束13个月的跨国“旅居”后,将于8月17日闭幕返回埃及。自7月19日开幕以来,日均约7000人次前来“约会”木乃伊,其中七成观众专程赴沪。文物“出差”,为何如此受追捧?
详情点击>>
潮声丨文物“出差”:给我一天 还你千年
“文物出差”,我们出神
直到十多年前,到博物馆看文物,还往往被视为少数人的知识雅好,跟“普通人”关系不大。但这不是说中国老百姓对历史没兴趣——在过去,各地的戏曲、人家的壁画,唱的、讲的、画的,无论艺术水准如何,取材则几乎全部来自历史。当然,那都是叙事作品,要欣赏不会说话、没有情节的文物,知识的门槛的确就高上很多。可是,这一现象在近年有了极大改观,博物馆人头攒动,看展览成为许多人的家常便饭。为何会有这个变化?一方面,人民的文化素养真是提高了;另一方面,这跟技术的进展也有很大关系——是新技术为“文物出差”提供了必要保障,让人无需远游就能见证“别人家”的历史。
文物展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大家对历史和对人本身的理解。文物不可触碰,但它携带着遥远的时空气息,虽是静静呈露在观众眼前,却直接触发观众想象的跃动。这使我们知道,历史不等于故事,更非备考的知识点。历史需要对话:我们和另一个时空生命的对话,也是和自己的对话。逝者远去,而仍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漩涡里打转,同时听到在另一个遥远时空漩涡里打转的人的声音。所以,我们不是时空的绝缘体,不是活在枯井里望天的青蛙。我们在这里,也在别处。我们和不同的时空共在。而做到这一切,再简单不过:只要“出神”即可——只要我们愿意呼吸眼前物品的气息,就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是在应和过去、远方人们的心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