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睡前刷手机这件事,居然有可能——让人睡得更好。但前提是,方式得对,不然不仅睡不好,可能还会越刷越焦虑,越刷越困倦,越刷越失眠。
这不是反常识,而是新发现。
过去总认为蓝光是睡眠的头号敌人,但越来越多研究开始揭示一个事实: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怎么用手机的问题。
先别急着把手机扔床头柜,先看看这些细节。
睡前刷手机,为什么有人越刷越精神,有人却越刷越容易入睡?这背后,藏着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秘密。它不复杂,但极容易被忽略:人的大脑不是在“关机”,而是在“换挡”。
白天的大脑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跑车,到了睡前,需要慢慢减速、切换到“空挡”,才能顺利熄火。问题是,大多数人白天太忙、太累,脑子根本没有空挡。睡前刷会手机,反而成了一种“缓冲区”。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刷。
如果打开的是工作群、邮件、热点新闻,或者社交媒体上的吵架现场,大脑非但不休息,还会进入战斗模式——心跳加快、皮质醇飙升、焦虑情绪全面接管。此时再想入睡,只能靠失望地看天花板发呆。
而如果打开的是轻松的视频、舒缓的音乐、冥想App、脑洞科普、轻喜剧,反而能帮助大脑缓解白天的紧绷感,进入“倒车入库”的状态。这就像洗澡前用温水冲一冲,身体更容易放松。
问题不在于刷,而在于刷什么、什么时候刷、怎么刷、刷多久。
刷短视频、看剧、刷微博,这些内容碎片化、节奏快、信息密集,大脑在处理这些内容时非常兴奋,甚至会让褪黑素的分泌延迟。尤其是剧情反转的悬疑剧、猎奇内容、搞笑合集,这些内容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让人越看越上头,越看越清醒。
反而是一些结构松散、节奏稳定、内容温和的“低唤醒”类内容,比如慢节奏的旅行Vlog、轻声讲述类播客、自然环境音,能有效降低大脑皮层兴奋度。这类内容不会刺激多巴胺分泌,而是让身体慢慢放松下来——像一杯温牛奶,不是惊艳,但恰好合适。
有研究发现,大脑在准备入睡的前90分钟,会自动进入一个“预热期”,这段时间内,若能维持低刺激、低光照、低交互状态,入睡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如果非要刷手机,建议放在上床前的60分钟,而不是躺在床上才开始。
很多人习惯把手机举在脸上刷,屏幕光直射眼睛,这会直接影响视网膜感光细胞,进而干扰褪黑素的生成。一个简单的改变是:开启夜间模式、调暗亮度、开启护眼功能,并把手机放低一点,避免屏幕直射眼睛。这样一来,虽然是亮屏,但对生物钟的干扰明显下降。
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使用姿势和心理预设。很多人刷手机是“无意识行为”,越刷越焦虑,甚至看完一个视频,还要看下一个、下下个,直到系统提醒“该休息了”才意识到已经凌晨两点。
而更健康的做法是,把刷手机当成一项“有意识的入眠仪式”。设一个闹钟,提醒自己刷15分钟就停;或者使用定时关闭的App,比如有些冥想软件,会自动在播放完30分钟后关闭。这样,大脑会把这个习惯逐渐“标记”为“准备入睡”的信号。
时间太短,可能还没放松下来;时间太长,就容易沉迷。理想的时间范围,其实在15~30分钟之间。这个时段,足以让大脑从白天的紧绷状态中“缓口气”,但又不会掉入信息的泥潭。
而一旦超过30分钟,尤其是超过45分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可能再次上升,心跳开始加快,入睡效率反而下降。更严重的是,容易形成“睡前刷手机成瘾”,长期如此,生物钟会被整体拉长,出现入睡困难、夜醒频繁、梦境密集等问题。
很多人以为这是压力太大,其实只是睡前“过度激活”惹的祸。
再说一个细节:刷完手机后,别立刻闭眼入睡。给自己预留5~10分钟的“缓冲区”,可以是关灯静坐、做几次深呼吸、躺着听舒缓的音乐。这个过渡期,会让身体从“刷完手机”状态,平稳过渡到“准备睡觉”的状态,睡眠质量自然提升。
技术也不是完全无害的。
哪怕是看着最温柔的Vlog,也不能忽视蓝光对视网膜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年轻人,过度使用电子屏幕,容易导致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症,甚至早发性近视加剧。长期来看,这不是睡不睡得好那么简单,而是“视力可能一直在偷偷下降”。
真正的关键不在于“刷”还是“不刷”,而在于在刷的过程中,是否能觉察自己身体的反应,并及时调整。
如果刷到一半,发现眼睛干涩、头部发热、情绪烦躁,就该立刻停下。而不是强行把这变成一种“奖励”。睡眠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当睡前刷手机变成一种有意识的放松工具,而不是无意识的逃避方式,它的确可以帮助一些人获得更好的睡眠。
但前提是,要把握住这4个关键:内容选得对、时间放得准、方式设得好、时长控得住。
睡前的30分钟,是一天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被浪费的时间。但这段时间,恰恰决定了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不是手机让人失眠,而是使用手机的方式,决定了睡眠的走向。
当科技开始温柔,当使用开始克制,当睡意开始被尊重,哪怕屏幕亮着,身体也能悄悄地进入夜晚最深的宁静。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晓光,王爱勤.不同类型电子屏幕光对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23,21(01):144-147.
[2]刘思颖,陈春燕.现代人睡前使用手机行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0):1492-1496.
[3]王丽,张文静.基于行为干预视角的睡前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睡眠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03):401-405.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