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其实,引导孩子的时候,也要警示这一点。
作为家长要知道:
许多不起眼的小事里,都藏着教育孩子的智慧。
尤其在初中三年,孩子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如果家长不注重琐事和细节,很容易在悄无声息中将孩子拖入深渊之中。
比如,“随便你”这3个字。
看似没什么伤害,实则很容易毁掉一名初中生。
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01
随便你?让孩子感觉被忽视
初中生小宇,特别喜欢画画。
有一次学校举办绘画比赛,他兴奋地跑回家跟妈妈说:
“妈妈,我想参加!”
但这个时候,妈妈正忙着玩手机。
听了孩子的话,这位妈妈头也不抬地说:
“随便你。”
小宇原本热情满满,一下子就泄了气。
后来,他虽然参加了比赛,但是因为没得到妈妈的鼓励和支持,结果动机不足。
这份热爱,很快就消失了。
小宇的经历,正在很多初中生的身上上演。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正是发展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被关注和理解。
关键的时候,希望家长支持。
可很多家长只看重成绩,或者持着无所谓的态度。
当孩子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迎来的却是家长的一盆冷水。
“随便你”这3个字,“哗”地一下,就浇灭了孩子心中那团热情的火焰。
作为家长,你能意识到吗?
“随便你”的背后,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家长的心目中根本不重要,家长不会在乎。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关闭心门,不再愿意和家长交流。
就像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家长不负责任的回应,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影响孩子将来的抉择和发展。
02
看似给孩子选择,实则让孩子迷茫
孩子变成了初中生。
接下来,家长就可以不管了吗?
很显然,必须管。
从成长的角度上来看:
初中生的认知有限,心智还不成熟,缺乏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这个时候,恰恰是家长引导的关键期。
聪明的家长,会帮助孩子判断和选择,在引导中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
如果家长,习惯说“随便你”。
试想一下孩子会怎样呢?
因为缺乏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孩子很容易因此而迷茫,甚至变得很无助。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走,也没有正确的判断。
举个身边的例子:
小美在选兴趣班的时候,想征求妈妈的看法:
“妈妈,我报舞蹈班还是绘画班呀?”
妈妈听了之后,竟然不耐烦地说:“随便你,这是你自己的兴趣。”
小美一下子愣住了,她不知道该怎么选。
妈妈不给她意见,她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找不到方向。
最后,小美随便选了一个绘画班。
可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又退了出来。
这一来二去,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让小美对报兴趣班产生了抵触情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直以来,家长都是孩子的引路人。
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建议。而不是用“随便你”把孩子推出去,让他们独自面对选择和困难。
03
拒绝说“随便”,给孩子温暖指引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家长请避免说出“随便你”这3个字,因为这样的回答,对孩子危害很大。
那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当孩子征求你的意见之时。
别急着说“随便你”,而是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
比如孩子要选课外书,你可以和他一起看看书的简介,了解书的内容,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阅读水平,帮他做出选择。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重视。
在其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提升孩子的决策能力。
当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表达想法。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即便孩子的看法很幼稚,很不成熟。
家长也不能笑话孩子,而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解惑。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
“想象力,要比知识更重要。”
孩子只有在自由的表达中,才能发挥想象力,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写在最后
做聪明的家长!
别再让“随便你”这3个字,毁掉孩子的初中时光了。
如果你,真的关心孩子。
那么请多一些耐心,听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成长吧。
平日里,多给孩子一些关注、一些引导、一些鼓励,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就能保持积极和干劲,在初中三年遇到更好的自己。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