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m芯片跳票震动全球!摩尔定律周期延长至36个月,行业面临重塑

2025年刚过大半,芯片圈就出现了一件让整个行业都“哑火”的事——原本被寄予厚望的2nm芯片,没能在预期时间内量产。

不是一家公司放缓,而是全球范围的大厂集体“踩了刹车”。从苹果到高通,从联发科到三星,全都没有选择把2nm芯片用在今年的主力产品上。

大家纷纷回到3nm工艺,再先进一点的,顶多用到台积电的N3P。看起来是技术进度问题,实则牵扯到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层变化。

工艺到了门槛前,没谁敢轻易迈步

2nm芯片为什么没按时到来?说白了,不是没人想做,而是现在做出来还不够“实用”。这个工艺节点的核心变化,是晶体管的结构从过去的“鳍式”切换成了“环绕式”。听起来像换个架子,实际却是整个芯片制造流程都要重来一遍。这个变化意味着制造难度一下子抬高,风险也随之增加。

虽然大厂都在说自己技术没问题,但真正要把芯片从设计变成能量产的产品,中间的工序太多,哪一步出点问题,都会影响整批产能。而目前这个新结构的表现,还没稳定到可以大批量投产的地步。要是在这种情况下硬上,不光良率低,成本也会飙升,等于往自己口袋里砸。

以苹果为例,他们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完成了旗舰芯片的2nm流片,但最终没能赶上今年的iPhone备货周期。不是工艺做不出来,而是测试、调试和量产环节压根来不及。结果只能回头用3nm增强版来顶替。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苹果,其他像高通、联发科也都遇到类似问题。

产业链不等人,但也不敢乱冲

芯片行业和别的行业不一样,它跟很多环节都绑在一起。一个新工艺上马,背后是设计、制造、封装、设备、测试等一整套流程都要配合。而这次2nm的“集体迟到”,恰恰反映出这个链条已经被拉得太紧,容错空间越来越小。

台积电虽然在准备2nm产能,包括在新竹和高雄都扩建了相关工厂,但即使这些工厂按时投产,客户也不一定愿意第一时间押注。一方面是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还没到必须用2nm那一步。大家都知道芯片越先进越贵,但到底贵到什么程度能接受,这没有统一答案。英特尔也在2nm上悄悄布局,先把设备买了再说,核心就是那台荷兰ASML出的新一代光刻机,一台要价几十亿人民币。可即便设备到位了,技术也不是说用就能用,后续的适配和调试还得花时间。

现在的现实是,不少芯片厂商在评估2nm是否值得投入,就像一个人面对很高的门槛,知道跳过去后可能会更好,但又担心摔下来就得重来一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稳的背景下,谁都不太愿意冒这个险。

市场需求在变,技术节奏也跟着调

过去大家常说摩尔定律,意思是芯片每隔两年性能翻倍、尺寸减半。但这个规律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从7nm开始,每一次工艺进步的时间都在拉长。5nm用了两年,3nm用了快三年,到现在2nm,已经接近四年了。不是厂商不想快,而是快不动了。

因为每一次工艺的推进,都需要更高的技术基础、更贵的设备投入,还有更长的调试周期。再加上终端市场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出货量连年下滑,消费者对“芯片升级”的感知也在减弱。厂商也必须更现实地考虑,投入这么多,能不能卖得出去。

相比之下,AI算力和自动驾驶这些新兴领域,对芯片性能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像英伟达、AMD这些公司,已经在为未来的AI芯片做准备,希望把2nm的功耗优势和计算密度用在大型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上。但这类市场虽然潜力大,体量却还没大到能撑起整个2nm生态。

矿机厂商也盯上了2nm,因为他们对能效比极为敏感。但矿业市场波动太大,大厂也不敢把核心产能交给这些需求不稳定的客户。所以目前来看,2nm还远没到“非上不可”的阶段。

地缘博弈继续加码,技术路线被迫转弯

除了技术难题,地缘政治也是这次2nm跳票背后绕不开的一根线。2024年,美国针对先进芯片设备的出口管制再度升级,影响了不少企业对未来设备采购的安排。特别是对中国市场来说,想要拿到ASML的顶级光刻机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设备受限,自然就影响到先进制程的推进节奏。

反过来看,日本则在政府层面加大了对本土芯片产业的投入,陆续把丰田、索尼等大企业拉进来,搞了一个叫Rapidus的联合公司,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2nm量产。虽然目前技术还在摸索阶段,但这说明各国都意识到了先进制程的重要性,也都在争取技术上的“自主空间”。

中国方面,虽然在先进制程上还受限,但在成熟工艺上开始发力。像28nm、40nm这些工艺节点,已经能满足很多工业、汽车、消费类电子的需求。中芯国际今年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长也说明了市场对这些“够用”的芯片仍有很强的需求。

将来的方向,不只看谁芯片做得小

2nm的跳票不代表行业退步,而是说明大家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投入。以前是你追我赶,谁先压缩出更小的制程,谁就能抢占市场。现在则更像是在比谁能把整体系统做得更高效、更稳定。

封装技术、软件协同、系统架构,这些原本被认为是“配角”的技术,现在正慢慢走到台前。厂商也开始意识到,制程的极限不是终点,真正的竞争力可能来自于整个系统的整合能力。

摩尔定律还在,但它不再是那种“每两年一定翻篇”的节奏,而是变成了一种更灵活、更现实的行业共识。芯片行业不再是单纯比拼“谁跑得快”,而是要看“谁能稳住阵脚,把每一步都走踏实”。

2nm的集体跳票,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行业在高速发展几十年后的一次“主动刹车”。它让人看到半导体不是永远向前冲的直线,而是一条需要反复评估、不断调整的复杂道路。芯片越做越小,但问题却越来越大。接下来,不只是看谁抢先量产2nm,更要看谁能把这个技术真正用好,用得起,也供得上。

这场看不见的“半导体战役”,远比想象中复杂,但也更值得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一颗芯片的进化,还牵动着整个世界的技术方向。

信息来源:

苹果、三星产品发布与分析:苹果2025年春季发布会、彭博社与日经亚洲产业链分析
iPhone 17系列未采用2nm工艺,台积电N3P成为主力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科技   跳票   定律   周期   芯片   全球   行业   三星   技术   工艺   量产   先进   设备   苹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