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瘾再大也得戒!医生严肃警告:有这5种疾病的人,一滴酒都别沾


饮酒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行为,许多人将其视为放松心情、增进感情的方式。

酒精对身体的损害远比多数人想象得更为严重。尤其是对于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临床实践中,我们时常见到因酒精诱发病情加重而就诊的患者,其中不少人对饮酒的危害缺乏清晰认知。


酒精与疾病的危险交集

很多人误以为“少喝一点没关系”,但医学研究已明确指出,酒精对身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个体差异。尤其对于患有肝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心理疾病的人群而言,饮酒不仅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成为引发急性发作甚至危及生命的导火索。

这些疾病本身就需要严格控制生活方式,而酒精则是其中最具破坏性的因素之一。

临床中不乏患者因“亲友劝酒”或“自认为酒量好”而放松警惕,最终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一次酒局可能抵消数月控制病情的努力,甚至出现突发性并发症。对于这类患者,医生会严肃告知:任何形式的饮酒都不安全,即便是所谓的“低度酒”或“适量红酒”,也不应抱有侥幸心理。


肝病患者:酒精是致命的催化剂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饮酒几乎等于直接给肝脏增加负担。对于患有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的患者而言,酒精会进一步损伤肝细胞,加速肝功能恶化。尤其是在慢性肝病稳定期饮酒,极易导致病情突然反转,出现黄疸、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不少患者误以为“只喝啤酒不会伤肝”,实际上任何含酒精的饮品都会对肝脏造成刺激。即便每天只喝一小杯,也可能在数年后引发酒精性肝病。更严重的是,长期饮酒还会加速肝纤维化进程,显著提高肝癌风险。肝病患者必须完全戒酒,这是基本的自我保护。


高血压患者:酒精让血压失控

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双重的,短期内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则会破坏血管弹性,使高血压难以控制。门诊中常见一些患者自述“血压控制得不错”,但在一次聚会后出现头晕、心悸甚至晕厥,经检查发现是饮酒后血压飙升所致。

酒精还会干扰降压药的代谢路径,降低药物效果,甚至与某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饮酒易导致情绪波动、睡眠紊乱,也间接影响血压稳定。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戒酒是控制血压的一项基础措施,不可轻视。


糖尿病患者:酒精扰乱血糖平衡

糖尿病患者饮酒的风险常被低估。酒精不仅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还可能引发低血糖或高血糖反应,尤其是空腹饮酒更易发生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患者原本就需严格控制饮食与作息,饮酒则打乱了这一平衡。

酒精中常含有大量热量与糖分,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胰岛负担,进而影响血糖控制。饮酒后身体对低血糖的反应变得迟钝,使患者难以察觉危险信号。临床上曾见到患者因饮酒后夜间低血糖未被及时发现,最终发展为意识障碍。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一切形式的饮酒行为。


痛风患者:酒精是诱因之一

痛风是由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而酒精摄入会显著提高血尿酸水平,尤其是啤酒中含有较高的嘌呤成分,更是痛风发作的“帮凶”。不少患者在饮酒后第二天突感关节剧痛,甚至无法行走,这往往是急性痛风发作的表现。

酒精还会刺激肾脏,影响尿酸排出,使尿酸在体内积聚,从而加重病情。即使在缓解期饮酒,也可能引发下一次发作。

有研究表明,每周饮酒超过三次的痛风患者,其复发风险远高于不饮酒者。若要有效控制痛风,彻底戒酒是必要步骤,尤其在饮食已受限的基础上,更要避免酒精这种高风险因素。


心理疾病患者:酒精放大情绪波动

许多人以为饮酒可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但事实恰恰相反。对于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酒精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的正常传导,使情绪波动更为剧烈。酒精本身具有成瘾性,容易与既有的心理问题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在门诊中,曾有年轻患者原本情绪已经有所好转,但因一次应酬饮酒后出现情绪崩溃,甚至自伤行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酒后冲动行为、睡眠障碍、自我控制力下降,都是心理疾病患者不得不面对的风险。即便在社交场合,也应坚持滴酒不沾,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


“适量饮酒无害”是误区

许多人对“适量饮酒”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已有基础病的人群,这种说法并不适用。所谓的“适量”标准并不具备明确的个体适应性,一旦忽视个体差异,便隐藏了巨大风险。

一些商家过度宣传“红酒有益心脏”“白酒养生”等说法,实际上缺乏足够科学依据。酒精本质上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对多个系统均有潜在毒性。无论酒的种类如何,只要含有酒精,就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公众应当以科学认知为前提,避免被商业话语误导。


正确认识酒精,主动掌握健康主动权

不饮酒并不代表牺牲社交,而是对自身健康风险有清晰认知的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可以通过茶水、无酒精饮品等方式参与社交,并不影响人际关系。关键在于自身的态度与边界设定,是否愿意为健康负责。

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而言,饮食、运动、情绪管理同样重要,而戒酒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医患之间常常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沟通这一点,甚至需借助家属、心理支持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协助。行为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认知先行,行动才有方向。


健康从“滴酒不沾”开始

饮酒不是生活必需,更不是健康保障。对于患有肝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或心理疾病的群体来说,酒精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生活中做出理性选择。健康是一种长期投资,而不是一次性决定

无论你是否已经患病,都应尽早建立对酒精的科学认知。不要等到身体发出警告,才想起医生的叮嘱。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在看似无害的日常中做出明智决策。从今天起,放下酒杯,也许就能守住健康的底线。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王辰主编.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 中华医学会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养生   酒瘾   严肃   疾病   医生   酒精   患者   痛风   健康   心理疾病   肝病   低血糖   情绪   风险   血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