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转基因、吃狗肉这三大公认割袍断义话题,号称谁要是敢聚众讨论,轻则众人不欢而散,重则兄弟反目成仇血溅当场。
这两天,预制菜的争议度相比上面三者也不差了。
罗永浩西贝预制菜争议
起因是罗永浩和西贝莜面村之间的争执。
9月10日,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表示吃西贝“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由此拉开了和西贝的舆论激辩。
过程就不多说了,截至9月15日,事件的最新进展是公众收获了一封西贝的“道歉信”。
大意是“为了让顾客拥有更好的体验,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调整”。
关于预制菜,目前官方定义采用的是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此外,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预制菜概念翻红背后
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议不提,且说说资本市场的“预制菜行情”。
9月15日,在A股市场上,部分预制菜概念股异动,得利斯一字涨停,三江购物盘中一度直线涨停,惠发食品也一度触板,国联水产、天康生物、千味央厨等纷纷拉升。
本以为预制菜的争议,只是在社会上吵得凶,但细看下来,在资本市场上也是争议话题。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评论区
随便找几只预制菜热门股的评论区,都能看到不少股民在“对线”。在传统的“多空博弈”之外,还掺杂了道德批判。
尽管话题极具争议,但市场已经用钱投票给出了答案。据东方财富数据,上述发生异动的预制菜概念股,主力净流入资金量均较为可观,而中小单大多为净流出。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由此可见,即使舆论几乎一边倒得对预制菜表示反感,但大资金和机构仍然看好预制菜。
有股民如此拆解这两天的“预制菜行情”:预制菜的涨停逻辑是,连西贝都用预制菜了,说明预制菜的市场有多大。
这一点,在券商研报中也能得到印证。
国联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预计到2030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749亿元,十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超10%。预制菜行业呈现“大行业、小公司”格局,看好具备渠道触达能力强、产品品牌优势突出和供应链完整的公司。
华鑫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我国预制菜行业保持高增态势,2019—2022年收入CAGR为19%,预计2025年可达4757亿元,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从2013年5.4kg增至2022年9.1kg,但渗透率10%—15%对比海外成熟国家渗透率60%仍有明显空间。复盘美国、日本预制菜发展历程,中国预制菜仍有近10年的成长期。预计随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后,我国市场出清叠加头部企业横向并购将实现市场集中度提升。
机构对于预制菜的看法较为一致——食品工业化大势所趋。
最大杀器是性价比
最大拦路虎是信披
尽管预制菜产品早已有之,但对于预制菜的讨论却很晚。
2021年后,预制菜概念逐渐在国内流行,当时预制菜的流行顺应了大家对“应急食品”的需求,有人戏称为“躺平概念”“家里蹲概念”。所以当时预制菜并未引发太大争议,成为了一个囊括了几乎所有非现做现炒食品的统称。
不过放开之后,没有了“应急食品”的光环,预制菜开始受到更多的审视,负面讨论屡见不鲜。
一如此次西贝风波中有消费者直言:“花了新鲜菜的钱,让1岁的孩子吃了‘2岁’的西兰花,非常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1岁孩子吃2岁的西蓝花”,让人不禁想起曾经被广泛讨论的冷冻僵尸肉,冻龄长达三四十年,比很多食客的年龄都大。
尽管各类研报、报告都看好预制菜,但并不意味着摆在预制菜行业面前的是一条坦途。
笔者曾经吃过不短时间的预制菜。不是很多人口中的预制菜,就是符合前述官方定义的预制菜,袋装的红烧肉、咖喱鸡丁、蛋炒饭等等,冷链快递到家,放冰箱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热一下。
几家预制菜产品,给笔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并不是美味与否,而是“便宜”。
一人食的份量,常规价格在6-15元,有些是菜肴,主食需另备,至于袋装蛋炒饭这种就是加热即食了。
相对高档的也吃过,比如数百元一份的佛跳墙礼盒,不过这个价格,相比其所用食材的价格来说,也不算贵。
总体看,预制菜的售价更接近自己做的食材成本,而不是接近餐厅售价。这才是“舆论都在骂,顾客都在买”的主要原因。
不过,预制菜的“工业感”确实比较重,口味均质化,吃起来都差不多。另外,让人不免疑心的地方是其用了什么调料。
一般居民家庭,不管烹制食材如何,调料大抵用的一二线品牌,比如金龙鱼的油、海天的酱油、恒顺的醋、太太乐的鸡精等等。但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在这方面鲜少披露。
预制菜烹制时食材的新鲜程度也让人难以把握。
西贝的明厨亮灶,都能出现保质期2年的西兰花,那么看不到的预制菜工厂里,也就不难想见了。
结语
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 “需求与信任” 的拉扯:一边是消费者对 “1 岁孩子吃 2 岁西兰花” 的安全焦虑、对 “花现做菜的钱吃预制菜” 的体验不满,另一边是资本对千亿市场规模的笃定、对食品工业化趋势的看好——罗永浩与西贝的争执只是导火索,真正暴露的是行业快速发展中“供给端规范”与“需求端知情权”的脱节。
如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过审,信息披露将首次纳入监管,这或许是解开争议的关键钥匙。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